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铜陵奇迹”是如何造就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10:12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易其洋

  今年10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在安徽铜陵召开。因为这里“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今年6月份,国务委员陈至立曾就“铜陵推行教育均衡、消除择校风”作出批示,对“铜陵奇迹”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认真调研总结经验(12月1日《南方周末》)。

  在“上学”已经成“难”,择校依然成“风”的今天,“铜陵奇迹”是如何造就的?

  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谁最应该出力?是学校?是老师?是家长?与他们都有关,他们也能出些力,但“挑大梁”者,应该是,也只能是政府。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严重失衡,而有权分配教育资源的,只有政府。《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正如铜陵五中副校长孙致庆认为,实现教育公平,根本在于政府要有公心,对弱校真正倾斜。政府如果不肯自觉承担追求教育公平的主体责任,“铜陵奇迹”是不可能出现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那么,应该以什么理念来推动教育改革?铜陵凭的是“让教育造福于民的教育良心和改革良知”,其目标就是消弭社会不公。教育界有句名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铜陵市的教育改革最看重的是第一句。只有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改革,才有望实现公平的结果。

  关于教育不公改革,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但由于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既然教育不公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那“治本之策”就不难寻找———无差别,才会无选择。铜陵的经验就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资源倾斜不仅限于经费倾斜,更在于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各初中,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初中之间的应试竞争压力。十几年前,铜陵的择校风之盛并不逊于其他城市,相关部门也曾联合发文禁止,但择校之风不仅没有应声而止,“学生思转,家长思迁,教师思调”现象反而日趋严重。痛定思痛,铜陵的教育改革抛弃了“只堵不疏”,开始了“对症下药”。

  教育不公,越来越引起了群众的不满,也成了诱发教育领域腐败的一个祸根,各地之所以不能解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敢较真、不能坚持。教育不公,由来已久,也造就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积弊丛生,要消除它,阻力重重。“铜陵奇迹”,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是解决不了就不罢手的毅力和决心的体现。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雷万鹏所言,“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取得了多大成绩,而是当地政府在消除教育不均衡上所表现出的努力和勇气。”

  铜陵,一个仅有70万人口的小城市,经济也算不上很发达,却积十年之功,创造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范例,成了“也许是中国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城市”,这充分说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也不存在办得到办不到的问题,关键是愿不愿意去做和怎么去做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