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码头技术创新让国际同行叹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15:31 上海青年报 | |
本报讯(记者 刘晶晶)一年前,30位年轻人来到了茫茫东海上的小洋山岛,他们肩负的是洋山深水港港区工程的规划设计重任。前天是他们“孤岛生活”的一周年纪念日。这批年轻人的领头羊———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洋山工程设计所所长王大刚说:“洋山港本身,就是个首创。” 29本专题可行性报告 洋山工程设计所的成立是三航院历史上的“首次”。三航院是属于中港集团下的港口设计院所,为了洋山深水港工程,专门成立了一个所。洋山所汇集了近30个“精兵强将”,其中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洋山深水港的规模之大、难度之高、周期之短,在港口工程界都是属于空前的。”王大刚一连用了三个感叹词。洋山的建港条件非常复杂,水流、波浪瞬息万变,泥沙条件也会随之不断改变,水深很难维持,如果港口淤积,船只无法进入,就是个“死港”。 问题多,使得工程的规划时间漫长,从1996年开始前期工作,直到2002年,历经6年时间,才完成一期可行性研究。仅专题研究报告就有厚厚29本。 让王大刚感到欣慰的是,目前一期接近完工,所有前期研究中所列出的问题都初步得到了验证,规划的解决措施也证明基本正确。 海底淤泥上建30米高墙 洋山港的码头集装箱堆场原是20多米深的海中汊道,建成后高出水面7米,等于在海中筑了一道30多米高的墙,而高墙是建在海底淤泥质的软土带上,用王大刚的话说,“底下本来是一块豆腐”。防止软土地基沉降,保证码头和驳岸稳固,这也是港口规划中的世界性难题。 “斜铆钉状”新型驳岸结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通过码头和驳岸之间一根紧挨着一根打下的“密排钢管板桩”,来阻止高填土层发生变形。一期和二期总共打下的5112根桩,每根的长度、打在哪里都经过精确设计,确保它们穿过海底的淤泥层、亚黏土层、黏土层、粉细砂层和粘性土混砂砾层,将桩脚准确稳固地“站牢”。这一为洋山港度身定做的设计方案,使得三航院的设计在国际招标中一举胜出。 即使在王大刚这样的工程界“老江湖”看来,这一技术创新也当得起洋山港工程的“第一亮点”,让国际同行叹服。 相关专题:洋山深水港即将开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