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笔解民忧专家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17:50 人民网

  &$

  编者按: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此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和专家解读进行摘编,帮助广大网友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怎样全面、深入地理解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一精神?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

  稳定政策,含义有三

  ●宏观调控,“双稳健”政策,适时适度微调

  其一,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其二,就是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其三,就是要根据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微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时机。

  好局面证明政策正确

  ●经济社会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理想的发展阶段

  好局面得益于好政策,好局面也证明了好政策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前一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正确的和成功的,应当继续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

  新情况呼唤政策稳定

  ●一些新的行业,如铜冶炼,也出现了盲目投资

  当前经济运行中还有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实现明年的经济工作任务,就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应当看到,一些原有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比如,投资的增幅仍然偏高,规模仍然偏大。再如,粗放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扭转,在一些地方甚至更加恶化。

  应当看到,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很大,由于前几年的盲目投资,一些部门和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新的部门和行业也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

  其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出现了新的困难。

  再次,外贸顺差持续上升的情形堪忧。

  还应当看到,油价高涨、贸易保护主义等国际上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要应对这些老问题、新矛盾、不确定性因素,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宏观调控就不能松劲,经济政策就应当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

  多管齐下,稳定政策

  ●要防止开局之年大上项目,出现新的过热

  明年应当怎样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一,应当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更加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财政政策方面,要继续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和财政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农村、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货币政策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支持农业、中小企业等发展,促进经济的协调、平稳增长。

  明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与“十五”相比,“十一五”开局的形势更为有利。“十五”开局时,中国尚未完全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仍在爬坡。而“十一五”开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平稳较快增长的阶段。在这样的好形势下,更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急于求成、盲目攀比。特别是在目前新开工项目已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要防止各地在明年大上项目,出现新的“过热”。

  其二,应当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发挥整体效果。要将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消费需求、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政策措施紧密结合。

  其三,应当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

  ☆为什么要把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赵振华

  这是一条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充分反映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市场经济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

  又快又好发展是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着力培育现代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要针对市场的缺陷或不足,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无论是发育市场,还是宏观调控,目的都是要保持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

  又快又好发展也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保持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不放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当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科学发展不仅要求保持一个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经济安全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步和协调。

  市场经济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充满风险和变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还会出现更多难以预测的经济与社会风险。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必须继续把坚持又快又好发展作为宏观调控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为什么要把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则?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王国平

  这是我国在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经济发展工作中得出的一条宝贵经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继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重要原则和工作方法。

  第一、运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控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发展问题。宏观调控不是经济的紧缩,更不是全面紧缩。过去两年中,我国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等问题。对此,中央没有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重视运用经济、法律等市场手段缓解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这不但消除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体制环境,而且为我国经济工作寻找到一条宝贵的经验,提升了党中央把握宏观经济的能力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二、运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协调地区发展,正确对待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差异性选择。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因此,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各地发展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也应体现出地方特色。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的实际状况和特征,制订出符合地区特色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指导发展的政策。体现地区的差异性,还应该注重把握科学尺度和避免超越可承受能力,根据发展的态势适时进行动态调整。

  在实际工作中,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情况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未来五年的经济工作中,必须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重要原则,因症施策,因地制宜,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认识坚持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是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博士张孝德

  事实上,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宏观调控措施,无论是在时机的选择方面,还是调控手段的选择方面,都反映了政府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根本转变。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为各级政府在“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开局之年的经济调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是准确及时地选择调控政策导入的时机,避免了经济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2003年,为了保护刚刚启动但还很脆弱的经济转型与增长,中央政府出台了8项经济政策,使这一年的经济增长成功地摆脱了“非典”的不利影响。而在2004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苗头时,中央政府启动的银行加息政策以及其他一系列市场管制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地方和企业重复投资与盲目扩张的冲动。由于选择时机及时、准确,这些陆续出台的政策,在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发挥作用,也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灵活的经济和法律政策,避免运用行政手段造成的“一刀切”。2004年下半年以来宏观调控打的是“组合拳”。在重点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特别注重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组合拳”的使用,通过“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实现了该降的降、该保的保等多重调控目标,为今后几年经济发展打下了较为健康稳定的基础。

  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了经济结构和总量调整的协调。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仅面临着总量调控的任务,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难题。两年多来,中央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能源短缺和生态等一系列经济增长遇到的结构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经济刺激性政策,实际效果将在“十一五”期间逐步显现。

  总之,在“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协调的发展,其中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自我调节能力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不断加强外,更重要的就是党和政府开始认识到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经济能力的提高,将是各级政府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重要任务。

  ☆为什么要把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张占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总量平衡被再一次明确提出并进行了阶段性细化。这一次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就是要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是“十一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一、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是推动国家不断创新的重要力量。新的发展阶段要注重完善产业政策,决策部门必须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要从过去的简单刺激生产、单纯考虑国内供求平衡向统筹国内产业发展转变。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又要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在具体创新活动中,处理好不同技术来源之间的关系,要大量借助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研发力量。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分割,一、二、三产业脱节,农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长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形式,能够让农民真正分享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增值的利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有助于解决了以往农村调整种植结构带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和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矛盾,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当前,国际收支状况成为我国对外交往中的一个突出难题,切实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妥善处理贸易争端,积极改善贸易环境。

  四、发挥和提升比较优势。经验表明,如果我们发展的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固然在开始时会出现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再生能力,需要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效率会很低,随着可利用资源的枯竭,经济的增长更不能持续。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努力谋求经济结构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要把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授刘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一五”期间有关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些具体的改革内容要在未来几年中努力得到实现。在“十一五”开局第一年的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中,要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将是今后推进体制改革基调之一。当前的体制改革不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问题,更不是再回到过去或者推倒重来的问题,而是深化与完善的问题,并着手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问题。当前的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体制改革任务是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这是理解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把钥匙。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将是重点之一。今后一段时间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注入新的涵义。

  2006年作为新的五年规划时期开局的第一年,首先应当大力推进经过深思熟虑的改革方案,从中获得改革经验和社会信任后,再启动更难的改革。所以,明年的体制改革要从社会关注度最高、讨论最充分、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经验、内部共识初步形成的领域和环节开始。

  如何理解把坚持维护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辛鸣

  这既是我们党近年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得出的宝贵经验和启示,也是明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与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是有机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必须理顺分配关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收入分配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方面客观上是存在差别的,要支持并保护那些依靠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的群体;但更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因为,没有起码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效率,更不可能有持久的发展。

  我们必须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发展的重点。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是安定之基,这两者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一定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下大力气、用真感情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

  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变得更加全面。

  参考阅读:

  人民日报社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