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发言:新的起点新的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22:41 红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是一次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继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迈进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发展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教育科学、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愿望,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必须明确主要任务。《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上述主要任务,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处理好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问题,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而兢兢业业地工作。

  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组织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全党同志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忠实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时期。“十一五”期间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贯彻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二、关于“十一五”发展的新的起点、新的理念和重要变化

  (一)新的起点是指“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成功应对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要变化是指“十一五”首次用“规划”代替了“计划”。由计划向规划转变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尽管规划还只是中共中央的《建议》,还要通过法定程序讨论和制定,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重大的变化。这“一字之差”,意义非同寻常。

  一是“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算起,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已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体制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以往的历次五年计划不同,“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大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统计显示,目前,中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超过99%。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市场。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委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达到73.8%,早已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毫无疑问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

  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调节还是由政府直接决定,这是计划经济下的计划和市场经济下的规划的一个根本区别。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中跳出来,转为对经济的宏观调节。规划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决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具体活动不具有约束力。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建立在对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可以预见的是,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投资效益将成为引导资源流向的决定性因素。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计划”和“规划”:“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显然,后者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和长远性。

  翻开以往的五年计划,各类指标的具体程度超出现在很多人的想象。“七五”计划中,仅规定了产量指标的工业品就有28种类,包括家用洗衣机、家用电冰箱、化学纤维、机制纸……农业生产指标中包括甘蔗、甜菜、茶叶、蚕茧、黄红麻……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通过计划逐一配置重要资源,所以各项指标定得非常细。过去我们制定的微观具体产业发展计划,更多属于市场、企业和资本自我调整的内容。

  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准备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就明确提出,要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突出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大政策,不宜搞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在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规划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规划指标少而精,而且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从“计划”到“规划”,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

  事实上,在“九五”“十五”计划时期,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探索创新,在编制程序和方法、提高透明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日前更明确表示,“十一五”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以五年为主,但一些技术进步较快、市场需求变动较大的产业,规划期也可以是3年或4年,有些专项规划甚至可以规划到2020年,到编制下一个五年规划时再滚动修订。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专家预测,“十一五”规划将凸显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比如以科学发展观为“红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为谋划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三是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与竞争性行业各项具体指标的消失形成对照的是,“十一五”规划将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

  “十一五”规划将强化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并成为配置财政、税收等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这是政府转变职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尤其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有自我约束,要对百姓有所承诺。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减少了,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充实了,规划侧重点的变化,对应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由计划到规划,表明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那么,“计划”让位于“规划”,是否意味着政府工作更轻松?显然不是。相反,政府面临着宏观经济调控层面的新挑战。裁判员并不比运动员“好当”。“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这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恰恰是当前政府最为薄弱的环节。

  专家分析,在“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政府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

  (三)新的理念是指“十一五”规划勾画出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与“十五”计划及以前的五年计划相比,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理念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为这个世界新兴大国的未来五年勾画出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一是“共同富裕“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主调。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这是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后,五年规划制定理念所作的一个重大调整和历史跨越,表明中国执政党将重点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趋公平的利益均衡机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首先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新经验、新路子,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1000美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在这一关键阶段,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据官方研究机构测算,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至10多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5到6倍。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中国是过去20多年里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也很明显。

  “共同富裕”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它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追求。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已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滞发展或倒退。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十几亿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保障。显然,以前一直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也将让位于“效率与公平并重”,或“更加注重公平”。

  二是明确了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经济的增长不等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增长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的新观念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得到鲜明体现。中国高层领导人近年在多种场合批评了一些旧的观念和误区,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不等同于“增长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同于“以速度为中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已使中国一些地区上演了不惜盲目投资、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悲剧和弄虚作假的丑行。这使中国领导人担心,如果不进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就有可能会使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经济增长的目的将被强调为注重人文本质,为提高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积累物质条件。简单的人均GDP指标掩盖了居民贫富差距悬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它可能是少数人口、少数城市、少数地区的高增长,而大多数人口、大多数农村、大部分地区低增长或无增长。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中国将不懈追求公平的增长、均衡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

  三是“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和安全。“十一五”将会主动控制过度依赖外资、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和改变过度倚重出口的局面,避免发生频繁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约达70%。同时,中国已是主要资源消耗量的世界第一大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2002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21%来自中国。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0%。

  中国领导人强调指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已十分迫切。在未来五年,中国将把社会事务放置到与经济事务同等重要或更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弥补以往片面强调经济建设造成的社会失衡,使穷人和易受伤害的人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极其薄弱,公用设施极其简陋。中国患病人次由1993年的43亿人次上升至2003年的50亿人次;2003年全国未就诊23.5亿人次,相当于患病总人次比重的47%;未治疗6.3亿人次,占患病总人次比重的12.6%。1993年——2003年,全国未获得社会医疗保险人数从9亿人增至10亿人,未获得社会医疗险比例由67.8%上升至80.7%,其中城市未获得医疗保险人数由9653万人上升至3亿人。据权威机构测算,2003年因健康不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7%左右。国家发改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元竹说:“未来五年,中国政策和资金将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重点倾斜。” 据有关人士透露,在2010年以前,中国政府很有可能在农村全部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这将使农民每年约减轻1000亿元的负担。

  三、“十一五”规划《建议》确立了中国发展的走向

  “十一五”规划《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新华社10月12日发表了题为《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的文章,对“十一五”时期标志着发展走向的八个关键词作了简述。包括: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定位;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我认为掌握了这些关键词,对于深刻理解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掌握“十一五”规划的要点,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对以上观点进行仔细推敲;也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不可能展开去说了。但有一点要说明,我讲的以上几个方面,不是我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信息渠道汇集的,当然也加上了我的某些认识。

  (文子亚根据在2005年10月13日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整理)

  (稿源:红网)

  (作者:省核工业地质局党组中心学习组)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