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城市转型:奠定经济腾飞基础——阳泉市搭就“十一五”起飞平台系列报道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4:02 山西日报

  编者按

  省委八届七次全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动员会。全会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其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如何在新起点上加快科学发展?“十五”时期的发展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提供了怎样的平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阳泉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所到之处无不欢欣鼓舞。从今天起,本报将分3篇连续刊出,但愿能给大家些启发。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阳泉市今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90亿元,实现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比国家制定的战略目标提前5年,比该市既定翻番目标又提前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37亿元以上,有望实现在2002年基础上翻一番;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项指标均排在全省前列。

  这是一幅让人眼热的画卷:义白路两侧10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建设正酣,千余亩的工地上车辆穿梭,塔吊旋转,焊花飞溅,一派繁忙……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项目,一项项工程,生动展现着阳泉市“十五”期间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预示着阳泉这座老工业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十一五”期间,这里的经济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将增长2/3以上。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是另起炉灶,其主要内容是赋予传统产业新技术、新生命

  单一的产业结构,使阳泉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一大批企业停产、半停产,2000年经济发展跌入谷底,生产总值仅增长4.4%。严峻的现实迫使阳泉不得不认真思考:资源型城市的路子如何走?

  作为一个经营了半个多世纪的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并不意味着摈弃原有产业,另起炉灶。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使之与新兴接替产业并驾齐驱,使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以这样的思路为指导,阳泉踏上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征程。

  在井下干了10多年的采煤工王贵锁见到记者就说,他现在“不会干了”。原因是矿上实行了采煤新技术的改革,过去干惯的一套用不上了,只能经过技术培训后再上岗。近3年来,集团投资2亿多元,对煤矿的四大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使煤矿由原来年产130万吨上升到年产360万吨,煤炭的回收率由原来的63%提高到68%。

  原市属上社煤矿,3年前由阳泉煤运分公司控股之后,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先进的采煤技术和监控设施使煤炭生产掀开了新的一页。采煤工用手指操纵着先进的机采设备,滚滚乌金便顺着传送皮带一级级被提升上来。每一环节、每一工序都有电子监控。坐在井上的监控室中,井下生产一目了然。现代化的采煤工艺不仅提高了煤炭的生产效率,而且也提高了人员的素质。

  类似这种技术武装的不仅限于国有煤矿,许多乡镇煤矿、私营煤矿也纷纷效仿,一个煤矿的技术革新换代在阳泉方兴未艾。采煤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三成多,矿井服务年限平均增加了15年。煤炭产品链条不断延伸,洗精煤、型煤、配煤、焦炭、燃用煤气等煤炭系列加工长足发展,实现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日煤矿非昨日之煤矿,今日矿工非昨日之矿工。煤炭产业如此,耐火产业更是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造。

  走进郊区华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车间里,穿着白大褂的化验员、检测员静静地做着实验。企业生产的耐火产品,多数销往武钢、攀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部分产品出口英国、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际市场。

  在白泉耐火工业园区,短短几年,就有20多家新型企业来这里落户。在这一传统产业变革的过程中,全市908座用了几十年的“蒙古包”式的烧结炉被拆除,代之以107条近百米长的隧道窑,烧煤变成了燃气,年生产能力由33.3万吨增加到近200万吨。且现在一汽车产品的价值等于过去的几个火车皮。这一“耐火工业革命”被专家们树立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样板。

  发展接替产业要结合自身生产要素,“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没有新兴的接替产业只是空谈。

  在阳泉城乡,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产品正在形成规模化生产,这些产品尽管还不是终端产品,但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已远非原材料可比。更为可喜的是这些产品正一步步延伸。

  乔国强,这个今日腰缠万贯的老板,就是靠新的产品、新的产业发起来的。由他一手创办的林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生产企业,年产3万吨还原铁粉除供国内高、精、尖产品需用外,还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他的企业一扩再扩,生产线一加再加,产品质量和数量一再攀高,成为阳泉市的一个拳头产品和接替产业。

  磁性材料,这个较早在阳泉落户的产业,几十年来坎坎坷坷,尽管历任政府都将其列为阳泉的新兴产业,但始终没能跳出小打小闹的经营模式。

  近几年,以阳煤集团京宇源新磁材有限公司为骨干的高新技术企业打破沉默,短短几年,就迅速地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钕铁硼生产企业,铁氧体产品在华北地区产量第一,公司生产的磁材产品6大系列30余个品牌,百余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看到今天的局面,人们不会忘记几年前的那场史无前例的争论:发展接替产业从何处下手?靠什么来发展?方案种种,道路条条,难以定夺。是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的调研和缜密的思考,选择了立足阳泉实际,结合自身生产要素,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的路子,制定了发展煤—电—铝产业链;煤—电—瓷产业链;煤—电—化产业链,才有了阳泉的今天。

  现在,这些产业正在形成规模,日益壮大。

  利用煤炭、电力的比较优势和丰富的铝矾土资源,对阳泉铝业、兆丰铝冶进行改扩建,电解铝生产能力在翻了两番的同时,积极开发电解铝上下游产品,发展了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至此,完整的煤—电—铝产业链初步形成。

  陶瓷工业通过扶优汰劣,先后淘汰了64个落后的小陶瓷企业和作坊,建筑陶瓷、电工陶瓷、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四大系列产品成为阳泉新兴接替产业的又一亮点,华伦、泊里、莹玉等陶瓷企业的发展潜力正日益显现。

  激活民营经济活力,让民营企业家亮开嗓子唱大戏

  农民企业家武本酉,在5年时间里,连续建设了不定型耐火材料、半硅砖、6万吨高密度硅砖等多条生产线和煤气、天然气改造工程,年生产能力由4万吨增加到20万吨。

  “十五”期间,阳泉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大民营”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变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征地难、贷款难、留人难、办手续难、接待检查应酬难“五大难”,“不禁止,则自由”,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经济享有平等的投资机会和待遇。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城乡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民营企业家因此放宽了心,放大了胆,放开了手,民营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占GDP总量上,都出现了一个飞跃。今年,全市年产值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将由两年前的5户增加到16户,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将由两年前的几十户增加到150户。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将达到7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40%。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成就了氨基磺酸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同行业之首的阳泉精诚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硅砖生产能力亚洲第一的西小平耐火材料公司、高档还原铁粉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同行第一的林里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而且目前还有总投资高达150亿元的项目在建和新建。

  这是阳泉经济的希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未来阳泉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

  本报记者袁升德 翟翠明 薛广勤 白雪峰 本报通讯员郭映普(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徐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