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展循环经济 构筑全市工业新高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7:2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项目年系列报道之二

  坚持科学规划全面促进产业聚集

  工业是立市之本,项目是工业支撑之力。在人们的印象中,处于城北的青白江是一个工业老区。40多年前,川化、成钢等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青白江拔地而起,成都北郊这片

田园迅速走上了“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近年来,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产业在该区迅猛发展,主导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但要构建成都工业高地,还做得不够。

  正因如此,按照《成都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纲要》要求,今年上半年,青白江对原有的化工工业园、乡镇企业示范园区整合调整后,形成了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目前已建成的8平方公里内,已聚集化工、冶金、建材和机械等各类工业企业150余家。其中,以攀成钢、川化、巨石和台玻为代表的规模企业已达60多家。在已形成的工业集中发展老区基础上,今年5月,该区成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把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通过成立成都新开元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园区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通过争取银行专项贷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青白江还下大力气进行传统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规划,引入科技含量高、能与四大主导产业紧密配套的优势项目,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截至目前,该区已成功规划并建设了四大产业基地,以攀成钢、异型钢管厂等为依托的冶金生产基地,以川化集团、蓝风公司、美国宝洁、日本味之素、俄罗斯米高公司、七星科技等为依托的化工生产基地,以台湾优质浮法玻璃、攀钢集团彩涂板、升达林产等为依托的建材基地和以王牌车辆、核能公司、中德制辊、飞亚曲轴等为依托的机械加工基地的产业集群效益日渐凸显。

  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构建生态工业

  正确的引导能有效促进产业集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产业集聚后产生的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双流国栋引进秸秆板材生产线变废为宝、新津川浙合作产业园设立精细化工专业板块、青白江污水系统闭路循环改造正式投入使用……结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围绕项目年市政府有关规划和发展思路,全市各区(市)县将发展目标锁定在了发展循环经济上。

  作为我市典型的工业经济区,担负着构建工业高地和和谐生态北部新城的双重任务,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为了青白江工业发展最关键的一环。攀成钢投资4770万元建成了污水系统闭路循环系统,每天回收利用废水2.8万吨,真正实现了“零排放”;该企业同时新建高炉煤气燃烧放散塔和进行电炉除尘系统改造,并按照“四大闭路”循环的目标,将转炉余热蒸汽并网回收利用,彻底解决了煤气燃烧放散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今年3月,川化集团又与荷兰荷丰技术公司正式签署了硝铵废水综合治理改造合同,项目投用后不仅将大大降低氨氮排放量,每年还可节水400—500万吨,加上该厂刚改造的废水回收池,年回收氨氮占原来排放量的90%,因成本节约而新增的经济效益将超过1000万元/年。

  炼钢后产生的废钢渣被另外一家企业回收后用来生产出空心砖等建材;化工企业的副产物——二氧化碳还被可口可乐公司作为指定原料供应,用作碳酸饮料的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都成了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青白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产业链。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构建工业新高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市委、市政府给全市各区(市)县下达了“不低”的招商引资任务。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载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市各项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全市各地不断提高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力,充分改善投资环境,项目带动、异地招商、以企引企等招商引资“奇招”在各地政府手中运用自如。

  中外运青白江兴建西部一流物流中心、恩威投资5亿元双流打造制药基地、东方希望集团新都建西部最大饲料厂、中粮集团联合武侯区投资19亿元建设成都西南物流中心……一波又一波的投资热潮涌动在川西平原。截至10月底,青白江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6.4%,较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区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5月18日,双流举行首批31家引进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医药、电子电器、新型材料、机械制造、物流等多个领域,3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2.5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7亿元,创利税5.3亿元,并可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武侯区1—10月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9.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79亿元,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23亿元,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8.96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02%……

  数据是枯燥的,但数据也是最理性、最真实的。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乃大势所趋。一组组数据的诞生,表明产业集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格局在我市已然形成,工业新高地强大的发展后劲正蓄势待发。本报记者陈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