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 艾滋病问题≠道德问题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9:26 南方日报 |
专家视点 龙秋霞 近日由笔者主持的“艾滋病防控体系中的宣传效益分析”(广东省社科项目,广东省委党校人本研究中心实施)结题。这项千人调查显示:大众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认知率较三年 前明显提高,政府防艾宣传投入逐年加大。但调查结果也暴露了一些应引起关注的问题:近三年我省防艾宣传经费中,“政府拨款”接近七成;部门“自筹资金”维持两成以上;而“各类捐赠”均为“0”。笔者认为,上述简单的数据后面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观上,有的人至今还没有走出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认为艾滋病不是好人得的病,感染者和病人“不值得同情”;有的人认为艾滋病仍然离自己很远,“只要没有高危行为就不会染病”,缺乏忧患意识;有的人觉得防治艾滋病是政府和卫生部门的事,与老百姓关系不大,用不着操心。客观上,我们当前的宣传还停留在口号上,缺乏由公共医疗部门和红十字会牵头建立的防艾基金会这样具有公信力的常设机构,无法将群众的防艾热情汇集起来。这表明,当前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机制尚未形成。因此,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责任 尽管政府对艾滋病防治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相对日益严峻的艾滋病防治形势来说仍远远不足。广东的情况也和全国类似。《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治艾挑战,主要是“资源投入与防治需求存在较大缺口”,社会力量处在缺位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大众认识到艾滋病问题的严重性,认清个人在防艾中的社会责任,从思想上纠正艾滋病问题是道德问题、艾滋病离自己很远的偏见,改变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所导致的对感染者和患者歧视的现象,从而真正行动起来,在政府的主导下共同组成迎战艾滋病的强大社会力量。 发挥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力量 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非政府组织在加快社会化资源开发、市场化项目运作、国际化目标探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可以通过设立“红丝带工程”,由政府搭桥、构筑平台,建立艾滋病基金会,开展社会募捐和定点接受捐赠等,通过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整合起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推动防艾事业的发展。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可以考虑运用商业营销技术,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与互动。政府和防艾相关组织可与安全套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在安全套商品包装上印制“预防艾滋病”等警示条文,并通过赠送等形式,对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进行广泛宣传。 整合社会力量加强科研攻关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我国防艾能力,必须加强医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整合社会力量,实现资源共享。防治艾滋病又是全球共同的行动,因此必须加强国际项目合作,这对于我国拓展国际资源渠道具有战略意义。因为伴随国际项目而来的不仅是资金,也包含项目的目标、内容、任务及操作模式,以及将项目管理的先进技术手段和防艾的最新经验带入我国,推动国际项目规范化操作流程在我国的实施,促进国内外防艾信息的交流。因此,要通过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拓展国际资源渠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强我国防艾的经济实力,与全球共同抗击艾滋病。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站在防艾工作的第一线 今年世界艾滋病宣传运动的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强调各国政府和全社会携手共同迎战艾滋病。以往防艾不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因此,艾滋病的宣传教育首先应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要在各级党校和干部培训学校开设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讲座,使领导干部了解目前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和我国防艾面临的严峻形势,掌握相关法规政策和措施,提高对防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而提高迎战艾滋病的能力,并站在防艾工作第一线,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共同筑起遏制艾滋病的坚实防线。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人本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红丝带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