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陈远:以李宗吾还原一段民国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09:27 新京报

  本报今日起连载《李宗吾传》,作者细说思想史中的“厚黑教主”

  本报“大家/连载”版自今日起连载青年学者陈远的长篇历史纪实著作《李宗吾传》。

  据陈远介绍,本书约15万字,主要以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

以及兴起于其中的种种思潮为历史背景和思想史背景,揭示李宗吾与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鲁迅等文化大师之间隐秘的关联,勾画传主李宗吾富有传奇经历的思想演变以及跌宕起伏的命运。作者试图通过对李宗吾作品的梳理,叙述上个世纪初各种思潮(无政府主义、达尔文主义等)在中国民间的传播进程。

  

陈远:以李宗吾还原一段民国史

  陈远近年来一直关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生态变迁,曾编著有《逝去的大学》。本报记者高松摄

   在思想史里考察李宗吾与《厚黑学》

  新京报:你写作《李宗吾传》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对李宗吾很感兴趣?

  陈远:我对李宗吾这个人发生兴趣是在几年前。最初还不是因为他的《厚黑学》,而是他的教育思想吸引了我。

  李宗吾的教育思想与主流看法不太一样,他主张从传统书院制度寻求借鉴,他提出的教育制度,是让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最后的门槛就是考试,用考试来鉴定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这跟西方严格的学科制度有很大出入。同时期的蒋梦麟等人从美国留学回来,使得西方的教育模式占了教育的主导地位,而李宗吾的教育主张就显得非常独特,可以比较的还有唐文治创办的无锡国专,也是在传统的书院制度里寻找资源。由此,我对李宗吾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还有一个契机就是我个人对于历史的兴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或者说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小部分,做历史研究就是让过去的历史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李宗吾传》给了我这样的一种机会,让我去还原一段民国历史。

  新京报:《厚黑学》曾经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学术界似乎一直忽略了李宗吾。

  陈远:《厚黑学》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80年代就出来一系列关于厚黑学的书,但是很多都跟李宗吾的《厚黑学》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只不过借着厚黑学的名义获得畅销的可能,而且质量都很粗糙。

  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川大的教授叫张默生,写了一本10万字的关于李宗吾的传记———《厚黑教主李宗吾传》,这本书把李宗吾一生的关键思想做了陈列,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作为开山意义上的研究李宗吾著作,那本书是我们无法绕过的。

  学术界对于李宗吾的忽略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是他的思想看起来不是那么“正统”,另一方面,李宗吾不是学院里的学者,没有众多的弟子传承他的思想。

  新京报:相比以往大家认识到的李宗吾和《厚黑学》,你这本书能带来什么新鲜的东西?

  陈远:这本书,对于不了解李宗吾的人来说,带来的当然是全新的东西,对于比较了解李宗吾的人,则是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前没有人从这种视角研究过他。我是把李宗吾和《厚黑学》放在一个思想史的背景里去观察,采取了新的视角来分析他。

  《厚黑学》并不是提倡“脸厚心黑”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到林语堂、吴稚晖、柏杨等人对李宗吾《厚黑学》的赞叹之情,也提到了曹聚仁等人对这本书的鄙薄,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的交锋?

  陈远:我不想去评判他们怎么看待《厚黑学》,要让我说,我觉得李宗吾《厚黑学》的核心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是后来的学术界直到现在还时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而且我还觉得《厚黑学》是个人主义是从传统思想中衍生出来的个人思想的结果。个人主义虽然有一些必须加以警惕并需要批判的成分,但也要承认,其中也存在值得扬弃的内容。这些以往的评论都没有说到过。我曾经跟朋友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不可能产生个人主义的因子,但是我不这么看,看看书中我的叙述,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新京报:这本书的小引中,你提到“至今仍有不少人依然奉‘厚黑’为自己的处世之道,还在内心深处依然供奉着这位‘厚黑教主’的牌位,殊不知,这恰恰违反了这位厚黑教主的本意。”你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陈远:很多人只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厚黑学》,说《厚黑学》就是提倡“脸厚心黑”。而李宗吾写《厚黑学》的本意并非如此。

  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说,《厚黑学》的写作背景是军阀混战时期,李宗吾以这本书针砭时势,表达了他的激愤之情,这种看法林语堂表达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但是,没有动摇的是隐藏在几千年帝制后面的文化心理。李宗吾自己认为《厚黑学》的出现为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李泽厚曾说“这本书一定是畅销书”

  新京报:你这本书计划在新京报上连载,以往新京报上连载的书都是风格轻松的畅销小说,你的书与这些小说的风格明显不同,你觉得读者的阅读量会减少吗?

  陈远:你要问我我当然说不会,王婆卖瓜嘛。不过这本书和李宗吾本人确实都是相当有意思的。前一段时间我去李泽厚先生家里,说起这个事情。他说:“你这本书写出来一定是畅销书。”很多人都只是听说过李宗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宗吾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大概会有人关注吧。

  新京报:我注意到你在书中较多引用了李泽厚的观点,他的思想对你写这本书有很大的影响吗?

  陈远:我觉得可能不是这么简单。我很早就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他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是在写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刻意地把他的理论作为这本书写作的理论框架,但是当我阅读了很多的资料之后,我发现李泽厚先生的一些观点跟我竟然是如此的契合!可能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他的影响吧。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力 曹雪萍

   实习生 权丽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