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曾经喝了一年多雨水 “黄岛主”的守灯生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1:06 南方日报

  现年42岁的沙角人黄灿明,是常年驻守舢舨洲的灯塔工。

  1987年,广州航标处招工,他便当起了航标工,先在蛇口工作10余年。1998年,上级抽调他上岛,从此便得了个“黄岛主”的绰号。而其祖孙三代都曾守灯塔,在航标界甚为出名。

  黄灿明说,到舢舨洲的头一年是最艰苦的,因为只身一人,每天的消遣只有听收音机。

  从虎门港澳码头乘快艇去舢舨洲,10多分钟后才甩开漆黑发臭的污水,重见碧波。经过沙角炮台后,远远地望见一个小岛,上面露出最高建筑白色塔楼。

  行走于舢舨洲小码头的近海石板阶上,脚边海浪轻拍石岸。望被波光粼粼的海面,甚至觉得一个人呆在这样的小岛上或许是件很诗意的事。

  在舢舨洲上打鱼的收获很差,运气好的时候也不过是一天能捕到五六斤。在塔楼的阳台上,散放着一些晒干的鱼,数量少得可怜。

  “以前老黄刚来的时候,拼命想尝试种蔬菜,结果都没有成功,只有靠养几只鸡鸭改善一下伙食。岛上没有淡水,没有蔬菜,什么都要去岸上买回来,水站还没有给这边供应淡水的时候,老黄喝了一年多的雨水!”岛上的人说。

  突突的马达声在岸边渐渐安静下来,黄灿明回来了,船上空空的。

  “今天没买到菜!”他有点沮丧。

  原来,老黄平时大都是去虎门沙角买菜,去一趟几乎要一个小时,如果那边风浪大,就得改去番禺边上的一个地方买,但是现在因为做船厂的缘故,沙角那边被围起来了,没有让他过去。

  加上岛上没有冰箱,所以老黄喜欢买大白菜、罐头和腐乳等不容易坏的食品。要是夏天的话,除了自己养的鸡鸭外,几乎是不可能吃到鲜肉的。

  养猫“护食”,养狗“壮胆”

  岛上老鼠多,经常吃掉鸡鸭,后来老黄开始养猫了。现在岛上有5只猫,一些小猫跟狗混得很熟,狗毫不介意地让猫躺在怀里,小猫还伸出那带刺的小舌头为狗梳毛,甚是亲密无间。

  跟他时间最久的一条狗曾在塔楼阳台上睡觉的时候摔下去丢了性命,老黄为此非常伤心,“那条狗有40多斤啊。”他不舍得去吃狗肉打牙祭,于是将把它好好埋了起来。

  狗也给老黄帮过大忙。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有人偷单位派给他的木船,是狗叫醒了他,老黄半夜拿着鸟枪,对空打了一枪,那几个小偷在老黄电筒光的照射下坐快艇逃走了。这之后老黄又多养了几条狗,除了消解寂寞外,还给自己壮胆。

  听老黄说,夏末秋初的时候岛上蛇最多,大多数是有指头粗、1米长的蛇,一见到人,蛇头就高高昂起,象眼镜蛇一样,好像随时都可以窜到你身上来一样,可怕极了,这种蛇往往是毒蛇。

  一见到蛇,老黄就会奋力把蛇打死,说是怕蛇在岛上越繁衍越多。晚上他连猫也不舍得放出来乱跑,生怕被蛇给吃了。天一黑,老黄就会带上电筒,用电筒光开路。

  一艘老木船,救过人命

  他的船曾给过他光荣。

  2001年以前,舢舨洲还没有建起码头,单位的大船靠不了岸,领导来视察,都是黄灿明划着他的木船去接驳大船。

  他的船也帮他救过渔民。那天刮起台风,海上风雨交加,天色昏暗,老黄站在他的灯塔楼里,照例举起望远镜,观察航标灯有没有倒、灯有没有灭,他突然见到海面上扑腾着两个人影,渔民的船都被狂风吹翻了。老黄赶紧开着他的木船去营救。

  岛上最怕就是台风。在有台风的恶劣天气里,老黄的船也遭过殃。有一年,台风把他停在岸边的船打沉,他和老婆拖起仓库里的长绳往狂风骤雨里跑,老黄叫老婆攥住绳子一头,另一头绑在他的腰上,他游到沉船边,利用当时正在涨潮把船推上了岸。

  木船现在已经很烂了,老船一工作几乎就会漏水,每天老黄都会从里面舀水出来,开这种破船出去,老黄心里有些忐忑,一般他都会穿好救生衣。他去船厂问了价格,一般新船,不算柴油机也要6000多元钱,他打报告给单位,想要换新船,单位还没有给他批下来,现在老黄望着他的船就有点发愁。

  台风一般在7、8、9月出现得最频繁,台风一来,老黄就只能憋在岛上哪里也去不了,有时候他还必须为此忍饥挨饿。菜吃完了,就只好用酱油拌饭吃。坐在屋子里,听到台风把窗户吹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像火车在头顶上爬过一样,严重的时候把窗户外面的木挡板都刮断。

  以前老黄每到夏季就有些惶恐,每天离开屋子,都必定紧锁门窗,定时检查维修窗户螺丝接口,并且抱着收音机当救命指南。现在情况则好了很多,单位会经常预报台风通知黄灿明,但听收音机密切掌握天气情况的习惯老黄不敢丢。

  没有奏乐,每天默默升国旗

  老黄与海接触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到了多少个海的不同表情。

  他说他更喜欢落日,原因是“日出的时候,大家就都要开始工作了,都精神紧张,日落后大家可以去休息了,精神放松。”有个摄影家来岛上采风,最后给他留了一幅放大了的海上日落的照片,老黄很喜欢,自言天天看海,还没看够。

  每天早上7点半,他总是默默地一个人去升国旗,没有奏乐。每天晚上日落时分,他就爬到灯塔楼顶,拉开特地保护顶灯不受太阳晒的窗帘,西班牙进口灯在暗蓝的夜色下,发出一束乳白色的灯柱,好像是老黄在日落之后开启的另一个太阳。

  一家三代,都是灯塔工

  在航标界,像黄灿明这么一家子3代人都是灯塔工的还比较少见。黄的祖父在民国时代便守护金锁牌灯塔,也就是现在虎门大桥左主桥墩处的白色灯塔,一守就是30多年。祖父去世后,父亲又接班干了一辈子。在黄灿明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坐在父亲的船上看父亲摇船带他去维修航标灯。他帮父亲拿维修工具,当时觉得这个工作很好玩,“浪大的时候,浮标在海面上一摇一摇的,灯光也在一闪一闪的,很好看。”

  老黄现在有一儿一女,大的是儿子,现在读高二。孩子们暑假的时候到过舢舨洲岛上来玩,个个都兴奋得不得了,好像来度假,他们在岛附近的海域里游泳,老黄站在灯塔楼里工作的时候,不时会举起望远镜看一下。孩子们唯一不满意的是岛上什么吃的也没有,出去买菜要通过老黄的破船划过去,速度很慢。快艇从虎门太平到岛上只需要20多分钟,但是老黄的船到虎门太平却需要一个小时,再划回来的话,因为是逆水,要花4个小时才能到岛上。

  18岁儿子曾经问他父亲:“你觉得守灯塔有什么意思?”老黄答道:“我监控这些灯,让它们一直亮着,指引那些海上打渔的和过路的都不会迷失方向,我这个工作对别人好有用。”儿子说道:“以后我也跟你一样守灯塔吧。”

  “但是我又希望儿子做这行,我们几代人都是做航标工,我可以教他,工作起来更容易上手。”

  “月薪2000多,很知足”

  “我一个月工资能有2000多元钱,比很多在工厂打工的人幸运多了,在岛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也没有人管,舒服自在,就我来说,我已经很知足了。”但如果要为儿子着想,他又担心:“儿子要是干这行,以后经常坐船出海,不安全呀。”

  老黄在人烟寂寞的岛上待久了,每次回城都有强烈的不适应感,嫌车子太多太吵,嫌城市空气太差,他的理想生活情景是:“一家人生活在一个有优美风景的海岛上,有一栋漂亮的房子,但是不要象这样为买菜发愁……”

  老黄早就习惯了干这行每个夜晚睡一两个小时,两三个小时就会自动起床去灯塔顶楼检查一遍,没有固定的长时间的安稳睡眠。“因此才会被‘折磨’得这么瘦啊!”老黄居然毫不在乎。在一个淡水资源宝贵的小孤岛上,他习惯了每天只喝两小杯水……

  风和日丽的时候,他偶尔坐在小码头上眺望,如果见到长得像海豚那样的大型鱼在海面上追逐翻滚时,他就赶紧伸出鱼杆把线垂在码头附近。以他的经验判断:“肯定是大量的小鱼群吸引了那些大鱼,那些大鱼一搅动,小鱼就跑到码头附近来了。”就这样,他能利用这个好时机,钓到几斤鱼。

  尽管老黄非常不愿意认同我们把这里当成是“度假胜地”,但来这里钓鱼的人好像使小岛越来越可爱了,码头上竖着一块牌子写着“闲人不得停靠”,但看到那些钓鱼的人来,不太忙的时候,老黄就和这些人聊天,甚至请他们进来喝茶。

  链接

  舢舨洲

  位于番禺南沙最尖角的一个孤岛,四面临水,东扼东莞沙角广州港主航道喇叭口,西望广州未来最大港口南沙港。西侧1.5海里处便是未来的广州深水码头所在地龙穴岛,东侧是沙角电厂B厂,广州港主航道由此经过,其上游4海里便是虎门要塞,天晴时可见古虎门炮台。此处有多处险滩、暗礁,站在岛上便可见近处有两艘沉船残骸,夜间过往船舶,都需由舢舨洲上灯塔指引,方能安全通航。

  岛上一栋白色灯塔,高约20米,5层楼建筑。据中国航标史记载,该塔建于1915年,为当年的广州海关方便各国商船进入广州而建,由法国设计师设计,虽为老建筑,但房屋依然坚固,直至现在,房屋的木门窗、铁板等仍然是最初时的物品,经常的油漆保养使它看上去还和新的一样。

  1945年,舢舨洲灯塔历经了一场最大的浩劫。当年日军败局已定,为阻止抗战物资由海路进入珠江口,日军动用战机对珠江口所有的灯塔进行破坏。在灯塔顶楼,至今还有当年日军俯冲扫射的遗迹:周遭铁护栏有4根被子弹打弯,一枚子弹至今仍嵌在铜门上不能拔出,凸出在门板上成为历史的见证。

  1982年,舢舨洲灯塔成为我国第一批采用太阳能蓄电池供电系统供电的灯塔,此后又陆续安装了雷达装置、风力发电机、电雾号等最新式设备,可在任何天气下全天候提醒过往船舶注意安全。

  2000年,广州航标处从西班牙进口了价值30多万美金的主灯。这是一种叫“牛眼”的透镜,可以聚出6束光线束,虽然灯泡只有60瓦,但黑夜里,远在18海里外都清晰可见。此外还安装了一盏美制辅灯,万一主灯失灵,辅灯自动亮起,确保了海上行驶安全。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梅林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杨凯

  图:

  岛上生活枯燥,“黄岛主”有时带着狗在海边远眺。

  “黄岛主”和他的木船。

  “黄岛主”已经守灯近8年。

  日暮西山,“黄岛主”开始工作。

  检修灯泡。

  眺望海面也是日常工作之一。

  几艘木船,是他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