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叶林:与广东音乐“黄昏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4:3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本报记者刘虹 实习生车琳 图/本报记者宋金峪

  80岁起步 83岁开课

  对叶林的采访在广州番禺沙湾三稔厅进行,此地在广东音乐史上举足轻重。

  百余年前,这里是广东音乐人、粤剧名伶的聚集地,“何氏三杰”在此谱出《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百年之后,83岁的老人叶林由北京千里南下,倾力奔走,试图唤醒大众对广东音乐的重视和了解。

  三稔厅前,先人手植的三稔树亭亭华盖,叶林每次置身于此,似乎能感应到广东音乐的脉动:“好像与‘何氏三杰’有一种神交,让我的心静下来,思考很多东西……”

  

叶林:与广东音乐“黄昏恋”

  陈春鸣画

  ■人物小档案

  【叶林】

  叶林,1922年生,广东惠阳人,1938年参加革命,在广东、福建、上海、江苏、北京等地从事音乐舞蹈工作达60余年,担任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编导学会顾问、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原艺术局专员等职务。1993年起任文化部国家级文华奖历届评奖委员会委员。由于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艺术活动,1993年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为何不会拉胡琴成为遗憾?

  学西洋音乐爱广东“私伙局”

  “我这一辈子最幸运的是‘三统一’———个人的兴趣、从事的工作和研究的课题从没离开过音乐圈。”叶林直言,音乐已融入自己的生命。

  少时的叶林就读于中山大学附属学校,从小便不太“安分”。13岁参加学生运动,被父亲送到香港读了两年英语,回到广州仍然“不思悔改”。16岁便投身革命,加入新四军在苏北地区负责文艺宣传工作。解放后进入文化部艺术局工作,曾任音乐舞蹈处处长,退休前担任文化部艺术局专员。

  如今,83岁的叶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能操作电脑上网,随身还带着摄录机当“DV一族”。老人喜欢和初次见面的人开玩笑:“你猜我多少岁?”结果很少有人能猜中。老人将健康长寿归功于音乐,“音乐一响,心里马上安静下来。”

  叶老的音乐之旅从福建音专起步,主修西洋音乐,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对广东音乐耳濡目染,在他心里埋下了深深情结。叶老至今常想起读书时扒着窗缝看“私伙局”排练,常想起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时,在狱中度过端午节,窗外传来《赛龙夺锦》音乐……时至今日,多接触西洋音乐、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只会弹钢琴拉小提琴,不会拉胡琴,成了叶老的一大遗憾。

  

叶林:与广东音乐“黄昏恋”

  图:满头银发的叶林一说起广东音乐就神采飞扬

  80岁起步弘扬广东音乐

  

  闭关十个月邻居忍不住“投诉”

  退休后,叶老担任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长居北京。三年前在中山举行的一次广东音乐座谈会,成了他推广广东音乐之旅的起点。为准备座谈会的发言,他埋头研究了几个月,这也是他第一次深入了解广东音乐。研究使他重识广东音乐的精妙,却也令他对广东音乐的生存现状心急如焚。

  座谈会上,他的观点得到了全场的支持和肯定。会后叶老痛下决心:“要用三年时间将广东音乐摸个透”———尽管当时他已80高龄。

  为了深入研究广东音乐,叶老追本溯源地找到了广东音乐重镇———广州番禺沙湾。去年12月,他出席了在番禺沙湾镇召开的“何氏三杰”研讨会,这次的经历让他更强烈感受到了振兴广东音乐事业的历史重任。他立下重誓:“给我一年时间,一年后我会回到沙湾,开课讲授广东音乐。”

  从沙湾回到北京,叶老闭门谢客,苦心钻研。他的书房里堆满了朋友们寄来的和自己收集的各种资料,差不多有几百斤重,此外还有一百多张光盘。十个月里,叶老一边聆听音乐,一边翻查资料,编写出了一套广东音乐欣赏讲义。叶老的废寝忘食让担心他身体的老伴颇有意见,更有意见的还有邻居:“你们家老叶怎么半夜还在放音乐啊!”

  妻子被困招待所觉得像“坐监”

  

  十万字讲义以文说曲

  老师说得痛快学员听得过瘾

  今年10月19日,叶老如约带着自己撰写的10万多字的讲义回到沙湾,在沙湾镇文化站的协助下,在镇文化活动中心无偿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和“私伙局”参加者上课。

  整整一个月,这位来自京城的老干部住在招待所,吃在食堂,费用完全自理。妻子不放心他的身体陪同前来,可语言不通,成天待在招待所“就像坐监一样”,忍不住向老伴提意见。即使如此,叶老也没有改变计划,坚持一周三次课,连续讲了四个星期,分八个专题对学员们倾囊相授。

  叶老的义举很快在沙湾镇传开了,他的讲义让每个听课的人都感到耳目一新。讲义包括了音乐、哲学、艺术、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知识,有介绍性文字,有引经据典的说明,也有叶老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还穿插了各种乐谱,一些名曲还配套了多个不同的演奏版本。

  叶老的讲授不拘一格,从广东音乐的艺术美讲到人文精神,从传统艺术的渊源讲到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老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令学员们大开眼界。他的授课常将中华文化多种艺术形式联系一起,比如讲乐曲《雁落平沙》,老人会联系苏轼词《卜算子》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境;讲《赛龙夺锦》,又会延伸到屈原投江的民间传说……

  前来听叶老讲课的老师和音乐爱好者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自发前来,他们为广东音乐的博大精深而折服,更为老人的热情和无私所感动。最后一次上课,叶老向学员们告别时,学员们都还意犹未尽,更不愿相信这是最后一堂课。课后简单的握手告别仪式,叶老从他们有力的握手中感受到了一种决心和毅力,“他们让我看到了广东音乐的希望”。

  现在水平无法向前人“交差”

  

  功利心“污染”音乐学习和普及

  三稔厅堂前挂着“何氏三杰”的老照片,采访中,叶老时不时会抬头看看这些照片,向记者重复一句话:“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但是以现在的音乐文化水平,我们拿什么向前人交差?”

  “客观说,广东不少市镇群众文化基础不错,但是表面的热闹浮华下,明显欠缺内涵和实质,音乐的发展也一直受到资金和人才的制约。”授课期间,叶老走访广东各地,看过各种广场文化活动,听过学校音乐老师的课,阅读过音乐的历史资料……广东音乐的命运和前途令老人眉头深锁。

  他伤心,家长们出于对升学有帮助的目的,纷纷让学生学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愿意学民乐的寥寥无几,繁重的功课更是挤占了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时间;

  他感慨,群众文化音乐普及工作好大喜功,动辄“大型化、交响化、专业化、舞台化”,结果大乐团合奏水平如同鼓号队,失去民乐原有风格,而最适合广东音乐的“五架头”、“四架头”小型乐队组合无人问津;

  他焦虑,学校里的孩子练琴,可是连老师都不会调弦,将错就错地学习音乐,将会断送孩子的“耳朵”;

  他困惑,既然“何氏三杰”是沙湾镇的骄傲,当地政府舍得斥巨资兴建广东音乐文化一条街,为何不将“何氏三杰”的音乐结集出光盘?……

  结束了一个月的讲课,叶老即将动身返回北京,准备着手将自己的讲义写成学术著作出版。他深深感到,要弘扬广东音乐,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但离开并不代表放弃,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永远不会停止弘扬广东音乐的事业。如果广东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来。”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