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中国文化良心奔走呼号的冯骥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17:46 人民网

  有人说冯骥才很久没有写作了,也有人说他一直在写作,而且异常劳苦——是用社会良心在写。今年冯骥才推出了他的一本文化札记――《思想者独行》(花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就是用社会良心而作的。这本书无疑将震撼中国富有社会良心和具有文化责任感的人们。

  这本文化札记是冯骥才近两三年来所写的文化批评类的文章的精选集,分为两类:

一类是“思想”,即对当代中国文化命运的思考;一类是“行动”,即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存奔走中记录下来的一些真实事件、过程、思考和内心为文化遗存的毁灭而为之痛惜的感受。

  全书涉及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思考以及呼号。冯骥才特别提出了对中国人的文化良心的呼号,这是当前最为彻底而又最为有力的呼号。

  冯骥才目睹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正在“城改”涤荡中失去了历史记忆,而让人痛心的是,至今依然被太多的人们所漠视。漠视太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被摧毁。为此,冯骥才担忧现在的人们不能够向前人做出对历史遗存的保留这惟一的报答和对后人一个历史记忆的交待。“历史遗存和原始生态一样,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毁灭,无法生还。”冯骥才说,为此而呼,而争,而辩,而战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即文化良心。冯骥才遗憾而孤独地呼号着“我们这个自诩为文化大国的国家,多么迫切需要更多一些虔诚又火热的文化良心”。同时又显得无奈、悲愤,只得请求世人“手下留情”。

  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现代人们是如何对旅游原生态的破坏和其间涉及对历史遗存文化的伪造;中国城市的“新造城运动”之后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无个性、模仿、功能主义规划和粗鄙;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地球文化、点子文化之所谓的流光溢彩、五花八门,对人们有着什么样的一个新的精神统治;中国人对传统弱势文化和对民间文化流失的遗忘。

  我们知道历史的过程一半是创造,一半是泯灭。正如冯骥才说“它是世界缤纷地填满随即再抹去,于是留下了一片片空白,使我们迷失于一种记忆的真空中”。这是要死亡的。由此想到对文化的保护,不能像人们对凡高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要等到凡高死后才对他艺术高贵所做出迟来的认识和欣赏,而是在凡高生前就理应给予他赞歌。意思是说,抢救历史文化遗存要赶早不赶晚。

  书中涉及有关欧洲历史文化遗存的完好和美丽时,冯骥才尤其是对巴黎历史文化的赞赏更是叫人羡慕不已,并且增强和鼓舞了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保护的士气。冯骥才对巴黎文化历史感的崇尚是基于巴黎永远知道记忆,永远风光依旧,直到人们会在某个街头能找到毕加索的脚印或者是莫泊桑所坐过的长椅子。

  冯骥才在对现代家居的现代性与文明性的理解和认识上,认为是要看科技含量的多少,而不是看房子的时新与古老。他建议中国人在老房子里加上现代设施,从而做到保留历史记忆,不推掉老房子中深厚历史的人文内涵。这样可以改善一片历史街区,使古代与现代交相辉映,而不是你死我活。

  从21世纪的第三个年头开始,冯骥才、季羡林、启功、于光远、贾芝等众多有识之士呼吁,并要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规模空前的全面的普查和抢救。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文化是多么的缤纷与迷人,人民多么有智慧,多么心灵手巧,多么富于才华;同时还会看到民间文化面临失传,受到漠视;眼看着曲终人散,人亡艺绝。“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以及遗产死去。”冯骥才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文化失去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

  冯骥才对中国历史文化遗存的责任感之强烈和为之保留、抢救而付出强大的身体力行,使人不禁想起鲁迅对旧中国“国民性”唤醒所做出的呐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