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从“端午祭”看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20:52 人民网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连日来评论如潮,很给人启迪。但也有一些文章的观点令人不敢苟同,甚至还很有害。比如有人撰文认为:对端午节作国别性区分,本身就大有问题,东亚世界在历史上是一个文明体,维持区域间“国际关系”的,更多是文明认知而非国家认知。端午节乃东亚世界的共同创造,现在被称为不同民族国家的那些东亚国家,共同拥有并发展、丰富了端午节。我们要对文明遗产的国别认知及中国与整个亚洲世界的命运关系,建立起更为合适的时间与空间感觉。等等。

  这些观点似是而非,貌似高深,却也很容易混淆视听,因而很有批驳的必要。

  虽然文化或者文明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超越民族、国家,被有交往的人群、族群等所学习和借鉴,乃至共同繁荣这种文化或文明,但文化或文明的起源从来都是有发源地的,也从来都是有创造者和主导者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的东亚世界占主导地位,四方学习、汲取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历史上的东亚世界里,其他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乃至维持区域间“国际关系”,前提正是对创造中华文明的中国有深刻的认知。文明只是纽带,目的是实现这种文明的为我所用。其演绎的过程是,其一,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优秀与先进。其二,他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学习、汲取这种优秀文化、文明。其三,他们在进行这种文化的学习和汲取后,创造并发展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这一过程正是文化的交流融合与自主发展的过程。

  端午祭正好能充分说明这一过程。端午节无可争议地起源于中国,中国无可争辩地是端午节的创造者。那种认为“端午节乃东亚世界的共同创造”是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事实上,是其他国家认可并学习了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在岁月的更迭中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区别于我们的端午节,并成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韩国的端午祭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而中国的端午节传承至今,文化内涵大大减弱,大约只有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甚至被许多中国人所遗忘。

  端午节这一传统文化当然是有国别的。韩国在学习、继承、创新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变成了端午祭并申遗成功,我们在心里感到酸溜溜的同时,应思考的不仅是如何继承和创新我们的端午节等传统文化,更应该是,在世界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创造和发展属于我们的先进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其实有着深刻的民族属性。只有在一定的民族、国家、制度乃至地域条件下,谈论一种文化或文明才有现实意义,没有一种文化或文明具有普世性。西方文明如此,中华文明也是如此。文化是有多样性的。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就如同生物多样性对于生物界那样必不可少。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失去动力、僵化衰落。这一点,我们首先应当明白。

  在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我们其实应当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需要在交流融合中实现自主发展与繁荣。我们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文化或者文明强加给其他民族或者国家,其他民族或者国家也不能够把他们的文化或文明强加给我们。但并不妨碍我们进行文化的交流融合。只不过,这是一种自愿的过程,我们也应当相互尊重,比如不能因为端午节发源于中国就认为人家的端午祭不该申遗。而在汲取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应变得更自觉、更坚定、更开放、更大度一些。同时,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若此则终有一天,文化的根也会失去。

  当我们既注重继承和创新老祖宗创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自主发展繁荣我们的现代文化,中华文明才会永远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中华民族才能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