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驾驭后的成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1:09 南方日报

  本周话题

  洪奕宜

  浏览了这几天媒体上发布的几则新闻,有趣得很,关键词链接都与“网络”和“学生”有关。在刚结束的读书月“现代家庭教育论坛”上,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陶宏开教

授作了一场以“健康上网”为主题的演讲,吸引了700多名家长和数百名中学生。这位在全国67个城市中作了500多场报告的教育学家,面对面挽救了300多名上网成瘾的未成年人,为近20万名网瘾少年及家长提供互动讲座。

  与此同时,近日刚刚结束的深港中小学生论坛上,进行了一项“中小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深圳90%的学生家里有电脑,深圳中小学生上网打游戏的约为15%,而利用电脑网络学习的约占45%。这个数字与全国的统计数据有较大偏差。调查者对此的分析是:经济的超前发展,家长文化水平提高,以及深圳相对齐全的旅游、休闲、娱乐是造成该调查结果的原因。

  调查结果客观与否,笔者并不想多谈;而这两则消息却让笔者不由再次关注到“网络”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首先,没有人否认网络是上世纪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悄无声息的改变、甚至是彻头彻尾的颠覆,让人类各个层面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孩子作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自然也被纳入到这个网络世界里。在孩子的眼里,虚拟的,却又可以是真实的;有趣的,却又可以是有用的。在老师们唠唠叨叨的督促下,孩子们也许会不太乐意拿起笔写日记写随感,可是即使没有人提醒和检查,他们反倒乐于每天到自己的博客去转转,将每天的所见所感都用键盘和鼠标点滴记录下来——就像园丁,每天都去他自己的小花园转悠,那里的一株树,一棵草,都有他自己的情趣在其中。

  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他并不是专职的“园丁”,这里只是他生活的一处乐土,但不是全部的天地。可是,孩子会忘记,也会沉溺其中;有时他很懂得利用这个工具,有时却仅仅把他当成了玩具。陶宏开教授的一番分析很有启发价值,他说,天下事分三种: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还有就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如果一个人把“可做可不做的事”做得越少,他成功的概率就越高。

  笔者想来,这“可做可不做的事”,考验的不正是一个人的自我调控能力吗?从孩子成长为大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一个心智不断成熟、自我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当一个孩子懂得网络在什么时候可以是工具、什么时候又可成为玩具,那么,就不是网络改变了孩子,而是孩子驾驭了网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