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眼】相声:丑闻之外如何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6:40 人民网

  

【文化眼】相声:丑闻之外如何生存?
郭德纲、于谦表演《卖布头》

  【编者按】2005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决赛将于12月18日至21日举行在北京举行,关于相声衰落与振兴的讨论又成了媒体热点。殊为巧合的是,相声演员李金斗在这个时候爆出丑闻,与此相对,北京天桥乐相声大会的组织者郭德纲因为他的相声剧场的火爆而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关注。关于相声,我们已经讨论的太多,可是关于相声到底是什么?相声如何才

能找回自己的生命力?依然没有一个答案。相声是以说为主的讽刺艺术相声艺术虽然讲究说、学、逗、唱,但主要功能是“说”,“说”是相声的主根。相声演员是“说相声的”,不是唱相声的。

  大师级的演员哪个不是“说”出来的?相声大师马三立的作品,几乎没有以唱出名的,都是以贴近生活聊天聊出来的一个个响“包袱”。侯宝林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的相声语言讲究节奏美,给人一种美感,所以百听不厌。侯先生的名段《夜行记》、《婚姻与迷信》等,都是解放初期的作品,使相声从撂地走上大雅之堂,和他的相声语言美、干净有直接关系。侯先生首先是以说为主,恰当地发挥自己唱的特长,所以出了彩,决不是为了唱而唱。

  相声是一朵带刺的花,讽刺是她的基本特性。相声要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写相声就要研究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用讽刺的手法,反映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作品,把人民所想、所恨的不良风气,有针对性地加以辛辣的讽刺,演员的表演才有威力,才能在人民口头上流传,才能深入到人民的心坎上,作品才能走红。现在一般段子对社会不良现象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但缺少幽默,表演一般化,少有节奏美的相声语言,总是大喊大叫,少有艺术特色,少有王世臣、苏文茂、李伯祥、杨少华那种富有特色的表演。>>>相声没落主要在演员相声的没落,首先是因为相声语言中的糟粕。树立干净、幽默的相声语言,创造语言艺术的节奏美,这是说的艺术之灵魂所在。侯宝林病危时,单独找侯跃文说的遗言就是:“告诉你,你一定要好好听我的相声,听语言节奏。”这是大师肺腑之言,说到“根”上了。

  今天的相声语言里有如下病情,一是贫嘴,“包袱”不够快板凑,或用“贯口”掩盖艺术的贫乏;用庸俗的话与事,拿长辈、妇女和亲友及自身抓哏,打破了欣赏艺术的美感。过去相声因此而难登大雅之堂,今天大雅之堂也容不得庸俗无味的“包袱”。

  此外一些演员在艺术上随大流,不下苦功夫学习语言,不结合自身特点创作有独特性的看家本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相声没落,主要在演员,总想不下苦功夫,多来名与利,少有认真打磨锤炼自己的风格和艺术的;还有不在说上下功夫,不讲究话语的艺术,如哗众取宠地唱流行歌曲与大喊大叫,这都是博取走样了的掌声。总之相声不能以糟蹋语言艺术为代价来发展,必须强调相声是说的艺术,而美的艺术语言是相声发展的根本,本固才能枝荣。>>>相声的剧场化生存11月3日,天津《今晚报》在一个不大显眼的位置登载了一条只有两行字的新闻,预告天津籍相声演员郭德纲将于11月5日在天津的中国大戏院举办相声专场。没有人会预料到两天后,这场纪念相声祖师爷“穷不怕”的相声专场却迎来了千人爆棚的盛况。

  关于如何振兴相声,已成为中国文化界多年讨论的话题,而走出“晚会相声”和“电视相声”的狭小园地、让“相声重回剧场”这一倡议,则似乎是英雄所见略同。

  “相声重回剧场”的先行者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台湾的赖声川用《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等四部相声剧一路拯救了台湾相声;近年有俞宝林老先生和姜昆等都先后提出“相声重回剧场”。但说来容易做到难,剧场持续性演出受百姓消费能力的限制,门票价格不能过高,对那些行走于综艺晚会和电视屏幕之间的相声界大腕们而言,在区区数十元收入和成千上万的出场费之间相权衡,大部分稍有名气和“追求”的相声演员都很难选择真正地“走进剧场”并以此为业。值得庆幸的是,总算有这样一批既非主流亦非大腕的相声艺人坚持了下来,在剧场这种无法蒙人的演出状态下经受了千百次的历练,并找到了他们的知音和属于他们的表演天地。

  如今,在天津经常性有相声专场演出的茶馆和剧场已经有六处之多,这些场馆的门票都仅为10元。北京南城的“天桥乐茶馆”,是郭德刚和他的“德云社”伙伴们呼朋唤友的相声乐园,进驻天桥乐短短一年便已拥有了不少“钢丝”级的拥趸。东城区的周末相声俱乐部近两年也极火爆和天桥乐茶馆一样,这两个场地的门票都是20元,这些也似乎验证了“中国演出门票合理价位应在18-48元之间”的媒体预测。

  相声的生命力在剧场,剧场需要观众。让更多的人进入剧场听相声,把流失的观众拉回来,是相声界如今首先可以做到的,哪怕用超低票价的“奉献”方式。>>>将相声放回民间相声“景气”与否,单看大家隔天见面时谈的是韩剧还是超女,议的是电影还是音乐,结果便知。老舍、侯宝林这样的大师成就了相声曾经的庙堂地位,而受惠于此的相声后人们却又没有能力延续和发扬光大这种福报,这里面或许有社会和体制的责任,但重要的原因应该在相声界本身。

  从电视和晚会当中解放出来,将相声放回民间,努力培养它在社区中生存的土壤,当时一种可行的“振兴”相声的办法。郭德纲“天桥乐”的火爆就是明证。另一方面,把相声的一些元素肢解出来,和更为时尚的元素结合起来,面向更年轻,更有文化的观众。这种方式能使相声的很多“基因”继续存活下来,融入中国文化的“物种多样性”海洋中。知耻而后勇,男儿当自强,是相声界从业人员的责任,同样也是“关爱”相声和愿意关注相声的人们在行动之前所应清醒思考和认知的现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