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提醒市民:正确认识禽流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09:45 桂龙新闻网

  近日,本报记者接到了不少读者的来电,询问禽流感如何防治等相关问题,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就是:“还能不能吃鸡鸭。”就此,记者采访了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 市民平静对待

  记者走访了解到,对禽流感,绝大多数市民的心态都较为平静,但也有不少市民表示,自己虽然知道禽流感危害大,但对禽流感的症状以及日常生活里具体应该怎么预防并不

是特别清楚,因为“跟普通感冒太像了”。

  认识危害

  据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介绍,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病毒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会危及人的生命。

  那么,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感染后会有什么症状呢?据专家介绍,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至7天,一般为3至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防治要“四早”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 ‘四早’。”疾控专家说,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防治禽流感的良方。

  对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南宁市某医院一位呼吸内科专家表示,两者是不同的疾病。普通感冒的病原可以是病毒,更多见的则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而流感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普通感冒的局部症状更突出一些,像咽痛、打喷嚏、鼻子塞等。流感的全身症状非常突出,比如全身的肌肉酸痛,难受等,有时还有胸部不适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专家提醒,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而当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部门来说,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那些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而一旦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要尽快救治患者,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更要及早治疗。专家说,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后,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相关链接

  禽流感预防攻略对市民最关心的日常生活如何预防禽流感这个问题,专家提出六个建议: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排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避免接触水禽、候鸟等易于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动物。

  4.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一般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特别是儿童。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杀。

  6.如果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症状,患者应当戴上口罩,立即到医院就医。防流感备药有学问 严冬真的来了,特别是近期出于对禽流感和流感的担心,很多消费者纷纷到药店购买流感预防药品。那么,现在储存一些预防流感备用药是否必要?储存哪些预防药比较合适?前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著名药学权威胡晋教授认为,防流感备药也有学问。

  胡教授认为,从今年预测看,甲三型流感的传染力相对较强。存储一部分防流感药品也是必需的,但要注意适量。在储存哪些药方面,胡老认为首先要分清治感冒药和治流感药品的区别。根据中国药典记载,治疗和预防流感药物的主要成分为金刚烷胺,含有这类成分的药物主要是复方氨酚烷胺,其中盐酸金刚烷胺的成分为每粒100毫克,这个标准是由快克感冒胶囊制定的。有的药品该含量偏少,就会降低预防效果。

  来源:南宁晚报选稿:黄珊作者:黄翠巧 黄冬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