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暴风雪之后,谁来关心《京都议定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0:57 人民网

  《京都议定书》缔约国第一届年会于今年11月28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这次为期2周的大会将讨论《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后的联合国气候政策,中国预计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的绿色和平组织在蒙特利尔议会大厦的正门前安装了一个高达3米的沙漏,10000多名前来参加会议的189个国家的代表每天都会被提醒一次:剩下的

时间不多了。说来奇怪,刚刚下过一场大雪的蒙特利尔市在会议开幕后气温突然回升,绿色和平中国气候变化项目主任喻捷在日记中写到:“蒙特利尔的暖冬让人有些困惑,这个冬天可以冷到零下30度的国家怎么了?今天,一件单衣就可以在街上行走。明天呢?这个疯狂的世界!”

  与此同时,喻捷的两个英国同事却冒着严寒偷偷爬上了英国政府一间会议大厅的房梁,英国首相布莱尔正在做一个关于重新建设核电站的报告。这两位身穿黄色荧光外套的抗议者打断了布莱尔的讲话,并向与会者展示了一幅标语:核能是错误的答案!

  正在暴风雪中瑟瑟发抖的欧洲人也许会说:“什么错误答案?问题就是错的!”今年欧洲正在经历一场“数十年来最冷的冬天”,法国甚至已经宣布进入2级警报状态。今年12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论文,说大西洋暖流的减弱将导致欧洲在未来10年里变得非常寒冷。难道说全球气候不再变暖了吗?不是。气象学家说,正是因为气候变暖,融化了北极的冰,这才导致赤道地区的高温海水减缓了向北方流动的速度。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反而让欧洲变得更冷了。

  怎么样?糊涂了吗?别急,更复杂的事情还在后面。

  美国为什么退出《京都议定书》?

  “美国不会参加任何有关《京都议定书》的讨论,”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团资深谈判专家哈兰·沃特森博士说:“但这并不等于美国不重视全球变暖问题。事实上,布什任期内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0.8%,美国政府每年都会投入超过50亿美元的经费用于气象学和清洁能源的研究,在这方面美国不输给世界上任何国家。”

  “胡说!”加拿大环保团体“斯耶拉俱乐部”的伊丽莎白·梅尔驳斥了华特森的说法:“参加这次会议的确实有很多美国环保团体,但没有一个是布什政府派来的。美国是《京都议定书》最大的敌人。”

  那么,既然美国政府早就放话说不会考虑重新加入《京都议定书》,他们为什么还派人来谈判呢?事实上,这次大会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1次会议,美国不但是成员国,而且还是《框架公约》的发起国之一。其实,当年美国曾经也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国,但却于2001年布什上台后宣布退出。美国的突然变脸曾经让《京都议定书》差点流产,幸好后来俄罗斯加盟,才使得《京都议定书》得以顺利通过。

  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未来某年,全球禽流感大流行,死人无数,世界各国纷纷开展防治工作。可A国却说:打防疫针要花钱,我们花不起。B国说:既然A国不打,那我们也不打。C国说:不就才死了几百万人吗?我们不打。D国说:先别着急打,我们还要研究研究。

  很荒唐是吗?《京都议定书》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荒唐的场景。

  不能把美国政府对待《京都议定书》的冷谈态度简单地归罪于布什弱智,这样做既不客观,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美国立场的改变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众所周知,《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工业国家规定了严格的减排任务,到2008-2012年时所有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比1990年减少5.2%。这个数字各个国家有所不同。美国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1997年颁布的《京都议定书》为美国规定的减排数字是7%,美国当时答应了。可1997年之后美国经济开始起飞,能源消耗增长很快,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减排,美国将多花很多钱,于是布什不干了。相比之下,俄罗斯正好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的停滞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升反降。《京都议定书》为俄罗斯规定的减排量是零,也就是说他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只要不比1990年多就是胜利。根据路透社的估计,俄罗斯每年将从《京都议定书》中获得100亿美元的收益,难怪普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痛快地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

  可是,如果面对的是致人死命的禽流感,美国还会在乎那点钱吗?肯定不会。世界各国还会来蒙特利尔讨价还价吗?肯定也不会。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除非直接拿枪对着他,否则很难让他看到危险。围绕《京都议定书》所发生的这些看似荒唐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人类还没有认清问题的严重性。

  “全球变暖已经不是‘如果’的问题,而是‘必然’会发生的一次环境危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环境问题专家麦克·奥本海默教授说:“现在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关键的10年,成败在此一举。”

  “我不知道这次会议为什么没了美国就不能进行下去了,”美国谈判代表沃特森却说,“对付气候变化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像《京都议定书》那样设一个固定的减排标准。”请注意,他特意使用了“气候变化”这个词,而不是“气候变暖”,这是布什政府一直坚持的说法。别小看了这个措辞上的变化,它标志着科学界对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对未来的预测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

  不错,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看到关于气候变暖的新闻:世界各国的冰川都在融化,乞力马扎罗山顶已经不再是白色的,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有记录一来最热的十年……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关于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报告。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说,南极冰层中保留的原始大气样本说明,目前的二氧化碳浓度(百万分之380)比65万年以来任何时期的最高值都要高27%。

  问题是: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不错,美国今年夏天刚刚遭受了创纪录的飓风袭击,损失惨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全球变暖是导致飓风强度增加的罪过祸首,但是仍然有少数科学家坚持说这只是大西洋暖流的周期性变化所造成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气象学专家威廉·格雷甚至在美国参议院作证说,海水温度的上升其实和全球变暖无关,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于是,美国人很快就忘记了卡特里娜,继续开着耗油量巨大的吉普车四处周游。

  欧洲人似乎比美国人更加具有忧患意识。几年前那个超级炎热的夏天让很多欧洲人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可是,如果气象学家的预测没有错,欧洲今后10年会经历10次严冬,他们还会如此热心地支持《京都议定书》吗?科学家必须怎样解释才能让他们相信,全球变暖是导致严寒的罪过祸首?答案在暴风雪中飘摇。

  好在我们有联合国,有各种各样的不代表国家利益的“非政府组织”(NGO)。他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劝说各国政府遵守《京都议定书》。那么,在如今这个商品社会,还有什么办法比钱更有效呢?于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