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委副书记夏朝华:努力构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长效机制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2:24 红网 |
“学习之风拂武陵,古城常德换新颜”,这是湖南日报专题采访我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时,一位资深记者的感慨。常德作为湘西北的一个农业大市,自2003年7月创建学习型城市以来,在积极探索建立创建学习型城市长效机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有广东阳江、山东荷泽、湖北孝感、辽宁朝阳、河北邢台、江西九江等省市兄弟单位来我市学习考察调研创学工作。 回顾两年多来的创学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要取得深入持久的效果,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必须”。下面,我分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第一,必须把明确创建目标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第一任务 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既不是漫无目的的一般号召,也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一般学习。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长效,必须要有明确的科学的创建目标,使全体市民学习做到努力有方向、衡量有标准。2003年7月以来,我们结合常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把制定和实施创建目标放在首位并从四个方面重点切入: 一是突出整体。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了到2008年底止,把常德市包括所属9个区县(市)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的整体目标,并量化成10个具体指标即: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人均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达到1个小时以上;城市居民家庭用于教育文化等学习类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20%以上;50岁以下市、县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共3.9万人),乡镇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达到大专水平(共1.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通话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在公共场所基本运用普通话交流,40岁以下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电脑操作达到中级水平,学会300句英语日常用语;每个市民掌握1—2门专用技能和实用技术;全社会用于学习方面的资金投入占到社会总投入的20%以上,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学习类设施;人口犯罪率低于万分之六;GDP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 二是兼顾共性。针对我市市民平均文化素质偏低(平均只有初中水平),现代化基本工作基本技能、现代化基本知识较缺乏的问题,我们确定把“五学一推广”(学电脑、学英语、学业务技能、学政策理论、学法律法规、推广普通话)作为全体市民必须共同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推广普及。 三是区分层次。在制定具体目标时,我们区分不同的职业和年龄层次细化了学习目标。除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外,对公务员和国家公职人员重点提出到2008年底止学历的达标要求,对普通市民重点提出要求掌握1—2门专用技能,对农村农民重点提出要求掌握1—2门种养殖技术。既使共同的学习任务,我们也区分了文化基础和年龄层次。对学历的要求区分了市县两级机关和县以下机关两个层次,对电脑和英语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确定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四是把握动态。针对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三方面知识逐年更新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每年调整、及时更新的办法,确定不同的学习重点,实施动态管理。 正是由于有了具体的工作目标要求,全面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全市参加各类在职学历教育的有2万余人,16万多名农村党员取得实用技术培训合格证,2160名农民获得绿色培训证书,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3万多人次。到今年10月底止,市本级公务员将完成电脑、普通话达标测试。到年底,县乡两级公务员将完成电脑、普通话达标测试。 第二,必须把建立考核机制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第一措施 真学习、真考试、真考核是激发学习动力,加大学习压力的重要杠杆。在创学工作实践中,围绕建立健全考试考核机制,我们做到了“三有三统一”: 一是学习有统一的教材。全市结合地方实际编辑出版并公开发行了电脑、英语、普通话三本通用教材和光盘,供全体市民统一学习和考试。 二是考试有统一的模式。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考试实行“全员模式”即全员参加年度统一组织的集中考试,到目前为止。有15万人参加了政策理论和普法考试;电脑、普通话考试实行“国考模式”即按国家统考标准实行考试;县处级后备干部政治理论资格水平考试实行“高考模式”,自2001年以来,我市实行“凡提必考”的制度,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纪委全程监督,按高考要求执行考纪,不及格者不得列入后备干部或提拔。先后有4名县处级后备干部,因缺考或补考不及格取消后备干部资格。 三是考核有统一的办法。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审慎地研究,出台了《常德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对个人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对六类学习型组织考核实行责任制,对单位的考核的实行目标制。对个人的考核项目细化为电脑、英语、普通话、业务技能、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获奖受奖、发表文章、晋升职称等14个必修和选修项目,60分为及格,当年度学分不及格者不得评先评优,不得提拔,连续两年学分不及格者,年度岗责考评不得评定为合格等次。单位人均学分不及格,单位不得评为市委、市政府综合先进,单位党政一把手不得评先评优。对六类学习型组织的考核分单位创学和履行牵头责任各50分进行考核。对各单位的考核分学习设施建设,单位人均学分、创学活动组织、经费投入等项目按100值考核。通过上述三类考核,较好地形成了个人自主学、单位推动学以及六类牵头组织共同发挥作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三,必须把推动发展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第一选择 克服创学工作和经济发展“两张皮”是创学工作取得长久生命力的关键。近些年来,我们坚持“三个围绕”,较好地实现了创学工作和经济工作的良性互动: 一是工作思路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来谋划。长期以来,我们自觉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和我市新“四个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一起创,紧密结合起来,自始至终把激发创新力、增强竞争力、提高常德市民素质作为创学工作的根本目标。 二是工作措施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来制定。我们在对个人年度的学分制考核中,将业务技能放在考核项目的重中之重,达到20%的分值。今年根据实际情况,又加重了业务技能的学习考核,总分值增加到30分。 三是工作手段围绕推动经济发展来强化。各地各单位都制定了完整的《业务工作手册》,人手一册,供干部群众学习和参加单独的业务知识考试备用。各地各单位相继出台了鼓励业务学习、奖励业务成果的激励措施。特别是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了67个学有所成的“学习之星”,重奖了一批勇攀业务高峰的学习型人才,起到了极大的导向作用。 第四,必须把培植品牌活动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第一载体 创建学习型城市靠浓厚的学习氛围,浓厚氛围的营造靠活动的牵引。但零敲碎打和随意性较强的活动难以对群众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在重大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上,做到象创经济品牌一样,努力打造具有常德特色的创学活动品牌。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日”、学习报告会、优秀学子成才报告会、乡村夜话、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十大活动品牌,社会影响深远,《湖南宣传动态》作了专题推介。在具体品牌活动的创意和打造方面,我们注重把握了“三性”: 一是品牌活动的群众性。每双月第一个星期六开展的“全民学习日”活动,每年6次,村镇、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共同参与,形式多样,声势浩大。今年我们又根据实际情况,将其调整为“全民学习周”活动,全体市民在“世界读书日”所在周,集中一周的时间开展系列活动。 二是品牌活动的连续性。我市举办的学习报告会、学习型家庭事迹报告会、优秀学子成才报告会实行界期制,每年举办一期,主题不变,内容创新,连续举办三届的学习报告会、优秀学子成才报告会场场听众爆满,一场比一场精彩,对广大市民形成了极强的吸引力。 三是品牌活动的代表性。为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对活动的需求,我们在农村重点打造“乡村夜话”、“农村远教”等主题活动;在企业重点打造“经济论坛”、“读书沙龙”等主题活动;在机关重点打造“每月读一本好书”、“电脑、英语、普通话、公文写作才艺比武”等主题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五,必须把选树重大典型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第一手段 创建学习型城市关键在市民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而利用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效果。近年来,我们选树推介了30多个重大典型,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有靠学习打拼出来的湘西北母女作家,又有帮助丈夫考研17年矢志不渝的普通农妇;既有贫困辍学、卖牛读书的农民哲学家,又有全国研究生中年龄最大的古稀老人。为了把这些重大典型的学习事迹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我们重点在三个方面加大引导力度: 一是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我们将这些重大典型的事迹材料编印成册,广泛组织市民学习讨论。组织巡回报告团赴各地各单位巡回报告。近年来,共组织大型巡回报告会200多场次。 二是加大新闻报道力度。市本级报纸、电视台、电台对每个典型的事迹利用专题、专栏、专访的形式进行深入的连续报道。 三是加大向上推介力度。我市重大学习典型被省以上媒体推介宣传的多达20多个。其中农民作家黄士元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头条中播出,人大代表陈建教的先进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面对面》栏目重点报道。中央、省级媒体对我市重大学习典型的宣传报道,对深入推动我市创学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市创学工作已到了收获的季节。两年多来,我市创学工作不断推进,渐入佳境,可以说开局良好,初见成效。提高了市民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城市内涵,提升了常德的整体形象,去年我市成功入选中央电视台“全国十大魅力城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三个文明”共同进步,2004年我市跻身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 (稿源:红网) (作者:夏朝华) (编辑:杨国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