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追风,把自己绑在大桥中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4:02 新民晚报

  8年风雨无阻记下一厚摞气象日志。就在洋山港开港之前,小洋山气象观测科学试验站“晋升”洋山港气象站,即将成为本市第12个拥有国家台站号的正式气象站。很快,这本积累颇丰的气象日志就要翻开新的一页——面向更宽广的洋山海域,记录下更多的风云变幻。

  驻守八年风雨同行

  1997年8月,小洋山气象观测科学试验站为建港收集气象资料刚成立没几天,就遇上了难得一遇的强台风——9711号台风,驻守小洋山的老气象人林延超当时的感觉是“风直往身上钻”。

  2002年11月,东海大桥的主桥建设处于开工期,还完全不具备抗风能力。据东海大桥(V标)项目经理张洪光形容,冬季风比台风更讨厌,一会来一会走,最难预测,幸亏有气象报告。

  2003年9月,台风“鸣蝉”对上海几乎没有影响,却从东海大桥施工海域擦身而过。启动一次抗台应急预案,撤完人、船和工具需2天,耗资50万——60万元,而且一旦启动便不能中止,否则会酿成质量事故。根据气象部门的滚动预报,工程部决定根据进度分批撤离。主桥建设期间,工程部两次撤退,没有跑过空趟。

  2005年8月,台风“麦莎”来袭,风狂雨急,两个人拉着手走才能从山脚下的办公室走到半山腰的观测场。为了保证岛上新安装的自动气象站能安全完成台风观测任务,眼看着小洋山附近地区的数万人陆续撤离,林延超等3名气象人选择留下。尽管远处的屋顶被掀翻了,山坡的泥道坍塌了,气象站外的储水缸倒了,他们都坚决不撤!自动气象站的测风器被刮坏了,林延超顶着狂风,举起手动测风仪,终于测得40.8米/秒的最大风速。

  2005年9月,台风“卡努”又来造访,工作人员将自己“五花大绑”在桥中央,连夜守候,测到了台风过境时这一海域的最大风速。

  精心挑选“良辰吉时”

  在小洋山气象观测科学试验站建站以前,这一地区的气象资料非常匮乏。这里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合造桥建港,建立在一天4次观测、一月1次汇总基础上的气象论证功不可没。大桥合龙需要一段最平缓的温度变化曲线,这在春末时节着实不好找。气象部门从4月起就开始反复演算、分析、观测、修正,终于找到了5月20日和21日晚的“吉时”。

  前些日子,气象部门又为开港挑选“良辰”——风要小,不能有雨。这一次,不仅从11月就开始“寻寻觅觅”,浦东机场的风廓线仪和洋山港资料共享,宝山的探空球加密班次,而且国家气象局还专门借调了一台风廓线仪“火线支援”。从明天开始,气象部门将提供3小时一次的洋山天气预报。

  监测网覆盖全海域

  洋山港气象站好比观望当地气象风云的一双“眼睛”,而未来将有更多双“眼睛”和它一起关注洋山海域,工作范围也将大大超过今天。

  目前,东海大桥上已设有2座自动气象站,开港之后将和洋山港气象站“协同作战”。“十一五”期间,一台国际领先的风廓线仪将常驻洋山,和卫星遥感、高空GPS水汽测量一同为洋山港服务;在这片宽广的海域里,除了已有的南漕东自动气象站、基本建成的佘山自动气象站、在建的石油平台自动气象站之外,还将兴建九团沙、鸡骨礁、嵊山、大戢山等4座自动气象站,组成密集的气象监测网。未来将建的海洋气象台,将把洋山港专业气象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气象部门还考虑学习香港的经验,设置港口气象服务官。

  本报记者董纯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