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话汽车:自主品牌嘴脸丑恶 外资车万分可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5:33 中国新闻网

  现在回想起来,克莱斯勒对其“中国概念车”的自我否决应该算得上很负责任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克莱斯勒曾尝试为中国这个有着巨大人口基数的国家开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一流轿车”。1997年,在与戴姆勒-奔驰合并之前,其推出了代号为“繁华计划”的“中国概念车”。是的,在那个时候,克莱斯勒就开始为中国打算了。“中国概念车”曾是克莱斯勒创意设计上的一个巨大的实验。这种5座的微型轿车的骨架为钢铁制造,并且

只有1100个零部件,而传统零部件的总数超过4000个。虽然它的框架是钢铁,但车身和底盘则是可回收的合成材料。它的0.8升两缸引擎非常轻巧,功率为40马力。如果这种“中国概念车”投入生产,每辆售价预计为4000美元。可想而知,如果克莱斯勒在那个时候把它卖到中国,就不会有现在的吉利和奇瑞了。

  后来,是美国人自己否决了自己。由于“中国概念车”的安全和排放性能未能达到美国标准,所以他们认为,这种车连发展中国家能否接受都成问题。当克莱斯勒将“中国概念车”作为未来轿车的模型展示给媒体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看好它。在安全及环保至上的美国,所有人都认为克莱斯勒的做法明显偏离了微型轿车的路线。很可惜,他们没有先来中国市场赌一把。如果1997年他们来了,中国车市可能会提前5年井喷,而所谓的“安全和排放性能达不到美国标准”,可能也会因为价格便宜而被中国人忽略。

  这一点已经在中国民营企业身上得到验证。照美国人的观点,几年前的吉利车或奇瑞车根本就不能上路。更何况在中国消费者质量观念已有明显提升的2004年,奥克斯这种返修率极高的SUV都能卖出3000多辆。

  在这样一个价格至上的市场里,把卖北京秀水街皮带的营销策略用在卖汽车上也未尝不可,那些打廉价牌的企业看上去日子过得都很滋润。以前德国人不懂这个道理,现在全都反省了,知道自己在品质上下多大功夫,中国人也不会为看不见的东西买单;以前美国人不了解中国市场,现在明白拿什么车过来不要紧,关键是挂上自己的品牌,定个不太离谱的价格,消费者一定会趋之若鹜。

  “有不少专家提出搞汽车的盈亏平衡点是年产30万辆,但就中国现阶段而言,不少企业只要达到两万辆的生产规模就能盈利。”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就是一个对中国市场充满乐观情绪的人,这个披露汽车论斤卖“秘密”的老总,把汽车市场当成了菜市场,“今年是每公斤100元,5年后就是每公斤40元。”

  在价格决定成败的中国市场,自然不会有人太过于重视品质,谁也不愿意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自主研发则更像是为价格战增添获胜筹码而存在的。全国乘用车生产企业联谊会秘书长饶达认为,设计能力低下是发展自主品牌的一个软肋。形成这个软肋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中国人没有水平,而是技术腐败。“在汽车行业中,技术腐败在前一阶段特别严重。严重到不仅整车我们不能设计,连底盘也不能设计,包括一汽、东风这样的大企业,原来能设计像红旗这样的车,后来一段时间什么也干不了”。

  对于民族企业来说,将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研发设计,就没有盈利的可能性。更何况,他们还要打价格战,与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相比,本来就不占优势,所以他们的自主研发,多采用外包的方式。比如说,在外形设计上,钱多点儿的企业就买意大利乔治·亚罗公司或平尼法利那公司的设计方案,资金不那么宽裕的企业可以请中国的同济同捷;在核心部件上,变速箱买日本爱信精机的,发动机一定要用三菱的或丰田的,当然能便宜点儿把宝马的发动机买来就更能增加卖点;在工程设计或底盘调校上,找德国人或法国人帮忙比较踏实;车身模具找一汽铸造模具厂帮忙就行。五脏六腑齐全了,拼装一下就是辆新车。

  这样的车当然是自主品牌,因为有自己的产权。另一方面企业自己也踏实,毕竟用的都是主流厂家的成熟技术,比自己研发一款发动机再经历几年市场考验,要稳妥得多。对于新进入的民营企业来讲,市场一般不会给你太多的机会。企业刚开始可能会有先创品牌后自主研发的想法,但一方面怯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又贪恋唾手可得的利益,反而使自主研发变得有名无实。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一个能被广泛支持的企业,一定是言必称“自主品牌”。对于每个汽车企业的老总来说,这是一门必修课,但是他们是否愿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就是另一回事了。

  说到底,汽车还是有一些技术含量的,你多安几个安全气囊,并不代表你就是安全的。很多企业将汽车像组装电脑一样DIY,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尽管在当今汽车界,外包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但有影响力的企业,至少还掌握着发动机和底盘核心技术。在采用整体外包方式的研发模式上,是注定不会诞生有竞争力的自主汽车产品的。贪恋于组装汽车,想快赚钱的企业,往往连组装的技能都没学好,产品卖到消费者手里,仍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没有人会否认,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中国汽车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场由他们挑起的永无休止的价格战也深深地伤害了他们。那些原来志向远大的企业从此变得堕落,不变的只是他们伪自主品牌的形象和价格颠覆者的嘴脸。而那些大企业集团的老总,也早已精于世故,明白只需要向人们展示自主研发的诚意,就可以如鱼得水。

  在中国汽车市场充满浮躁和虚假的今天,8年前的克莱斯勒反而显得万分可爱。(中国青年报王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