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修“鲁”半个多世纪余响不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6:17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孙小宁

  1938年,上海霞飞路64号许广平的住所,不足40平方米的客堂与亭子间,“桌椅相间,空间很小,凡有人进出,都得相互起坐相让。”在这里,许广平和众多鲁迅的朋友编完了《鲁迅全集》。几个月的酸甜苦辣,都被记述在鲁迅之子周海婴的晚年著述《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在当时参与者那里,想法非常单纯:出版就是为了保存,印出来就留下了。这是

对鲁迅文稿的第一次结集,周海婴先生将它形容成“母亲生出的一个胎儿”。木箱精装纪念本和没有木箱的精装本、二十卷、300万字,收入作者的著作、译文和部分辑录的古籍。除了1973年翻印过一些之外,这个版本再没有印过。而在学者止庵看来,这一版最接近真实的鲁迅。“后来的版本,都更接近后来者对鲁迅的认识。”

  这是时代之限,所以才有后来的1958年版、1981年版,也有时隔二十年做出重大修订的2005年版。每一版的修订背后,都能找出耐人寻味的细节———就在1958年版《鲁迅全集》之后,周海婴上书中央,为了被排除在外的鲁迅二百封书信。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至今已经卖到19万套。而新版修订本无论从质和量来审视,都透出一些让人欣喜的信息,一种还原真实的努力。当然,它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新版《鲁迅全集》的问世,引起的争议是广泛的,甚至包括990元的销售价格。周海婴的声音颇具代表性,他认为,超过版权50年的全集,是省却了稿费支出的,所以不应该如此高订价。对此,鲁迅专家孙玉石先生虽然也有同感,却表达了另外的看法:《鲁迅全集》本来就不是为普通读者预备的,对于当代读者,更应该出版更多样的选本。

  一片争论声中,北京图书大厦销售纪录显示:新版不到三天半时间售出了70套。

  这些交错的信息,很可能成为明年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逝世70年众多话题中的一个。日本思想家竹内好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预言:鲁迅远不能成为古典,因为与他共生的那个时代还远没有解决自己的课题。当代的学者杨义则说:不了解鲁迅,就不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对于《鲁迅全集》以及鲁迅图书的出版,更逼人思考的当下话题应该是:如何让这笔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与当代读者共享。是大家的鲁迅,而不是专家们的鲁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