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版《鲁迅全集》得与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8日16:17 北京晚报

  鲁迅的译作没有收入新版全集,是此次争论的一大焦点

  “近史”性质的学术突破

  修订后的新版《鲁迅全集》,在1981年版的基础上,经过三年细致繁杂的工作,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很不容易的一个学术成果。于它的成绩,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篇幅有

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面貌多有改变。1981年版《鲁迅全集》,由于受时代气氛和思想认识等限制,对于古今中外许多历史的和现代的人物、事件、社团、思潮、主张、著述等的叙述评价,有比较浓重的左的简单化的色彩,缺少一种历史经典文本注释所应有的学术化、客观性和稳定感。在此次注释修订中,从材料引述到判断文字,大多根据历史材料和实际情况,予以修改重写了。

  新修订版的《全集》,对于鲁迅著作原文,多数依据初版本,或定稿本、刊物发表文字,部分还依据存留手稿,进行了认真的校勘工作,订正了1981年版的一些错讹,误改,或将一些阙佚衍文,在注释里录出。如1981年版第一卷《坟·人之历史》“夫德意志为学术渊薮”,而初版“渊薮”为“渊丛”,查《河南》月刊原文,第二、三、四、五版及38年版《全集》,41年版《鲁迅三十年集》,均作“渊丛”,至56年版《全集》,始改为“渊薮”,81年版袭此。此次修订,已将“渊薮”改为“渊丛”。

  新版《全集》注释,重要的修订错讹,新补增注,超过1000余条。这些“硬度”很强的工作的完成,给新版《全集》带来了“近史”性质的学术突破。仅就自己负责的第一卷,即可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坟·看镜有感》关于汤若望、杨光先的条目,81年版注释的文字,仅依据清阮元《畴人传》卷三“杨光先”条内容,而没有看到杨光先著《不得已》原书,不仅阙杨光先生卒年,对于他的几次上书礼部,弹劾汤若望,致其死罪,自己任钦天监,后因推闰失实下狱论罪等过程与具体时间的叙述,多模糊错讹;此次注释中,依据近年出版的《不得已附二种》一书里收录的丰富文献资料,原注里的诸多阙佚及错讹问题,都迎刃而解,注文也因此更确凿可信了。

  《鲁迅全集》堪称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一部文化经典。能够两次参加它的注释和修订工作,是一种难得的修行和幸福。当然,新版《全集》一定还有许多不足,这些,都期待在今后不断得到专家与读者们的指教,进一步不断地去修改完善。

  全集之后做什么

  新版《鲁迅全集》问世后,我想起了另一个问题,一个作家的全集怎样编辑才是最好的?目前这个体例应当说体现了鲁迅生前的基本思路,至少反映了鲁迅的创作形态。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从时间顺序上全面反映鲁迅的写作轨迹。作者前后思想的变化不能一下子分辨出来。现在的青年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背景日渐隔膜,如果有一部编年体的全集,那对读者是个快事。人们会从鲁迅的思想演化过程,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写作个性。

  另一方面,全集也应考虑将作者的译文编辑进来。鲁迅生前的主要工作是从事翻译活动。他的译作产量很高,自己也很看重这个工作。出版机构能够编一套创作与译文交糅的全集,也会有另一番特色。我曾经说过,鲁迅首先是个翻译家,其次是个作家。但现在的青年人好似不太知道这一点。其实鲁迅的许多作品,是受外国作家影响而产生的。介绍域外的文学,也直接催生了他的一些小说,彼此有一个互感的过程。现在的鲁迅全集,大概呈现不了这样的印象。如有专家潜心编辑,将其译著活动全方位地呈现出来,那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译文的出版,也最好搞一些注释。这些译文的注释的重要性,也不亚于其作品的解析。鲁迅如何选择对应词的?为什么关注弱小国家的作品?那些版本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这些都应有所介绍。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如果只集中在少数学者那里,是一个悲剧。但我们中国的许多学人,喜放高论,夸夸其谈,不屑于去做普及性的琐事。我以为要普及经典,既应有学人的高头讲章,同时也要有史料的爬梳,和精微的笺注。而后者,在学理上的挑战,并不弱于思辨性的劳作。

  老一代学者李何林先生生前是很关注鲁迅思想的普及的。主编的《鲁迅年谱》、《鲁迅研究动态》,就带有启蒙性的特点。我们现在了解鲁迅的时候,有时就参照了这些前辈的研究文章,从其注释里触摸到了历史。这种精神是一笔财富。李何林认为鲁迅是一座高峰,后人还未能攀完他。回想鲁迅的研究史,有许多是前人未竟的事业,今人要拓展的空间是那么广。鲁迅遗产的整理和出版,其实大有学问,远未完结呢。

  《鲁迅全集》并不全

  《鲁迅全集》先后出版过1838年、1958年、1981年和2005年几个版本。相比之下,1938年版虽然有不少遗漏,譬如未收书信、日记,很多佚文也有待日后陆续发现,但它却更接近于“全集”,因为包括了鲁迅的翻译作品和所整理的古籍作品。1958年版实际上是“鲁迅创作全集”,此外另出了一部十卷本的《鲁迅译文集》。1981年版较之1958年版内容上多有补充,编辑思路却是一样的,仍然属于“鲁迅创作全集”。现在的2005年版则是对1981年版的修订,整体框架上并无改变。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新版《鲁迅全集》修订概况”称:“根据鲁迅著作的出版规划,将以《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辑录古籍丛编》、《鲁迅科学论著》来分类整理出版鲁迅的著作。”这个“规划”似有不够周密之处。因为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承袭的1981年版,基本思路是以“鲁迅创作全集”来代替“鲁迅全集”,将译文和辑录古籍排除在外;所以它才有一卷后人代编的《古籍序跋集》和《译文序跋集》,其中内容本来是鲁迅所出版的译著和所整理的古籍作品的组成成分。现在《鲁迅译文集》、《鲁迅辑录古籍丛编》与《鲁迅全集》属于同一“规划”,《全集》中这整整一卷却差不多都是重复的———作为“规划”,似乎不该这样。

  孙郁兄说应该把鲁迅的译作也编进全集,我非常赞同。我甚至觉得应该有一部反映鲁迅毕生劳作与成就的“大鲁迅全集”,也就是说,真有一个完善的规划,把鲁迅的创作、翻译、古籍整理以及科学研究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统包括在内。至少也应该像孙郁兄说得那样,把鲁迅的创作与翻译置于同等地位,因为鲁迅自己就是这样看的。否则就不能理解,鲁迅一生中的最后一年,为什么把主要精力用于翻译———而且还是根据德文转译———果戈理的《死魂灵》。

  话说至此,涉及到某些问题,而五四以后一两代作家对此的看法,与现在有所不同。这包括文学史是否仅限于创作史,而不包括接受史在内;翻译是否只是由一种文字转为另一种文字,而与创作完全无关,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1938年版《鲁迅全集》可能更接近于鲁迅对自己的把握,而1958年以后各版则未免是用后来人的尺度去衡量、评估鲁迅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