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拿到了俾斯麦墓宫的钥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4:28 今晚报

  说起我在出访途中所遇奇事,莫过于我们找到了德国历史上“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家族领地、博物馆和他长眠的墓宫。只要肯下功夫,找到这些地方并不奇怪,可遇而不可求的奇事在于我竟然有机会拿着钥匙打开了俾斯麦墓宫的大门。

  天津的“洋老乡”莫尼卡·施提罗博士帮助我和俾斯麦博物馆馆长建立了联系,并陪同我们踏上了那次探秘之旅。那天上午,我们是第一批到达墓宫的参观者,售票处离墓宫

还要穿过一片上坡的大院子,值班女士便把钥匙交给了我们。

  俾斯麦墓宫隐没在森林中,是一座教堂式的庄严建筑。施提罗女士先把钥匙插入锁孔试了试,便让我接过钥匙亲手开门,好让同行者用摄像机拍下这“历史的一瞬”。我手握上百年的大钥匙往锁孔里转动了一圈,“吱呀”一声推开了厚重的大门。里面黑洞洞的门厅被一缕阳光惊醒了,隐约可见延伸到暗处的石阶。生平第一次推开墓宫大门,而且是历史名人长眠之地,我心里有些紧张,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切实地体验到了“推开历史之门”的奇特感觉。

  俾斯麦(1815-1898),19世纪后半叶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宰相。他任首相时,发动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辅助德皇威廉建立了称霸欧陆的德意志帝国,因其功过齐名成为备受后人争议的历史人物。

  本来俾斯麦和天津相距甚远,是李鸿章把天津和俾斯麦拉近了。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李鸿章,终于追随李鸿章的足迹来到了俾斯麦晚年的归隐之地。

  无独有偶,李鸿章的官职也贵居宰相,因其曾镇压太平军也被冠以“铁血”之称。他和俾斯麦一样掌管朝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从1860年开始推行“洋务运动”,探索“自强求富”之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北洋海军。他于1870至1895长达25年的岁月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天津卫的最高行政长官,天津是“洋务运动”基地。他因代表清廷赴日求和签署《马关条约》等事件而背上了卖国罪名。

  李鸿章兴办近代军事和工业深受德国影响,北洋海军的建制、军火、教官大多来自德国,他身边的亲密幕僚汉纳根等也是德国人。或许是受到他俩的影响,李鸿章对俾斯麦十分仰慕。他在出访德国时特意坐火车由柏林赶到俾斯麦居住地拜望他心目中的楷模,东西方两位“铁血宰相”相见恨晚。

  我们访问俾斯麦博物馆时恰逢它迁入新址,新址就是当地的老火车站。当年俾斯麦及其拜访他的客人们都是从这里出入,李鸿章来访时也是从这里下火车。这座留下了那么多历史名人足迹的建筑用来当博物馆,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博物馆馆长是一位彬彬有礼的先生,莫尼卡女士向他介绍我在天津也创办了博物馆,希望得到李鸿章访问此地的史料。他十分慷慨地允许我们把许多珍贵藏品拿到院子里阳光下拍照,又帮忙复制了一张拷入全部资料和老照片的光盘。其中一张俾斯麦与李鸿章并肩合影的照片十分清晰,在国内尚未见过。照片拍于110年前,也只有德国莱卡照相机能够留下这永恒的一瞬,而当时在我国照相机还是稀罕物件。

  中德两位首相于1896年见面时,俾斯麦81岁,两年后谢世;李鸿章73岁,五年后谢世。两位老人交谈的内容不仅限于政治、外交等冷冰冰的话题,也有英雄末路惺惺相惜的人生慨叹。俾斯麦博物馆馆长帮助复制的李鸿章致俾斯麦的信中说:“大名震耀海国,每恨东西暌隔,会晤无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绝域之使,遂于并世,得接伟人,实为天假奇缘……”李鸿章告别词手迹写道:“惜别匆匆,未罄所怀,依恋何极……残年暮景,再见无缘……”“铁血”并非铁石,倾诉衷肠,真情毕露,读来令人欷歔。

  我们打开了俾斯麦墓宫里的电灯,昏暗的厅堂蓦然生辉。这里和一般教堂不一样,正前方摆放着两口雕花石棺,里面为俾斯麦和他夫人的遗体。教堂式穹顶镶满美丽的彩色玻璃,透过玻璃斜射进来 的绚丽阳光照耀着悬挂在“舞台”上一排旗帜,有当代德国国旗、历史上的普鲁士王国国旗和德意志帝国国旗,舒莱斯维格·霍斯坦州的旗帜,以及俾斯麦贵族封爵的族徽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