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子论文:媒体建立实习生制度的意义与构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6:56 人民网

  一.不容乐观的实习现状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等媒体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媒体的发展需要大批新闻人才的支撑。在这种背景之下,新闻学教育发展势如破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新闻学子的数量开始激增,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统计,目前在校各级新闻学子总数已达到130,000人之余,每年平均毕业32,

000人左右。

  作为对口单位,各级不同性质的媒体自然是许多新闻学子的就业首选。新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理论学习更需要与实践的对接,这就需要学生应到媒体实习,以便对媒体有直观的认识,熟悉新闻的生产流程,初步接触新闻业务,从而找出不足,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做准备。况且,现在媒体单位在招聘的时候,有工作经验已基本成为必需条件,这更让广大新闻学子意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实习单位难找,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更是难上加难”是众多新闻学子的共识,很少有媒体主动招聘实习生,于是,每到寒暑假实习高峰时,学生们只得纷纷通过老师、学长等帮忙,为自己谋求一个实习机会,实在没有办法的,只有靠自己硬闯,希望能用自己的诚心与执著为自己敲开一扇门,虽然也有成功之例,但许多人还是以希望破灭告终,笔者的一位同学曾给某国内知名媒体打电话询问暑假可否能去实习,对方冷冷的一句“我们没有这个任务”就挂断了,然他好生心寒。

  媒体不愿意招收实习生,也有自己的考虑,编辑记者人满为患,办公设备紧张,怕实习生惹来麻烦等等,使得媒体很少主动去招聘实习生,大都是碍于人情关系或学生的软磨硬泡,不得以而接受之,即使来了,也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实习生主动找人带一带,在发稿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必须把实习老师的名字写在前头,对实习生也没有考核标准,最后大多按主观印象给个实习评价。而且大多数媒体把实习生当作免费的“新闻劳力”,甚至有的媒体开始收取所谓的“实习费”。这些不规范现象让实习生对媒体的良好印象也开始打折扣,让一度高涨的实习热情受到打压。

  二.媒体建立实习制度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一边在拒绝实习生的同时,一方面却还抱怨着新闻学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了媒体以后不能马上独立完成工作,现在许多媒体在招聘的时候,甚至公开说,不要学新闻的学生,这当然有优化记者队伍结构的考虑,但也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媒体对新闻系学生的否定与排斥,于是,让许多学习新闻的学生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专业,曾经的新闻理想与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专业荣誉感还未经实践就已荡然无存。

  目前,新闻学子以及其他大学生实习难的态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媒体已经开始把它作为热点选题来操作,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大学生实习除一腔热情之外,更需要社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且最好能有制度保障。笔者认为,针对现实情况,对于媒体来说,建立实习生制度意义深远。首先,这项制度可以提高媒体本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如果建立一套科学务实的实习生制度,定会引起一片赞誉之声,让广大教师、学生、媒体研究者侧目,大家体会到的是媒体的责任感,为培养下一代合格的新闻人所作的努力,会对此媒体报以好感,提高对此媒体的关注度,无形中提高了媒体本身的影响力。同时,大家会觉得,只有有实力、有责任感的媒体才会精心设计此举,非一些目光短浅、动辄收取实习费的媒体所为,会对媒体产生信赖感,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其次,可以形成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笔者认为,这是媒体建立实习生制度最深远的意义所在。

  《瞭望东方周刊》的常务副总编韩松曾就某位实习生的实习感慨发表看法,那位实习生说:“生活中的记者离书本的描叙是那么遥远,我已经失重于我想象的云朵,跌落到地面,融入人群,焦头烂额只为领取每个月的工资”。韩松就此表达了对新闻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担忧,他认为“只知道课本上的理论,不了解现实的媒体运作,新闻系毕业生这种“飘”在天上的状况反映出教育和实践的脱节,也反映出高校新闻院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理论研究在某些方面的漏洞和问题”。这也恰恰说明了学界与业界的脱钩以及沟通的不畅。如果学生有机会进入媒体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定会对其有所撞击,会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反思和调整,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上,媒体同样负有责任。由于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学研究难免滞后于现实,使得它与实践的对接上出现断裂。而国内新闻传播学教师大都缺乏媒体实践也是既成的事实,这样,在学界与业界的沟通上,新闻学子的实习体验是很有效的反馈手段,是学界与业届“亲密接触”的好时机,二者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沟通有无,活跃的年轻学生可以为媒体带来新观念、新思维。而学生的反馈也会促进学界的反思,使得高校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为新闻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再次,人才作为竞争之本,对媒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媒体可以通过实习生制度,为自己寻找优秀的人才,形成一个丰富的人才储备库,这对于媒体的人力资源建设是一个不小的贡献。比如IBM推出蓝色之路计划,每年都在全国高校招揽100多名大学生,最终有近70%的优秀学生作为人才储备被“揽入囊中”。这对于媒体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如果媒体能把实习生制度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可以成为自身品牌建设的内容,现在,报业开始纷纷寻找品牌创建之路来扩大影响。有的通过和企业一起举办大型活动,有的通过承办某种会议,有的通过发起某项评选。如《中国经营报》的报业竞争力年会,《南方周末》的年度人物评选等等,都为媒体扩大自身的影响做出了了贡献,而有特色、见实效的实习生制度,也可以作为媒体建立品牌影响力的工具。

  三.国内外的先行探索与实习生制度建立的构想

  实习生制度比较成熟的是国际上的一些知名企业如微软、IBM、GE、贝塔斯曼等,它们都能广泛地招收实习生,为自己寻找合适的人才,实习生进入企业后,首先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为他们讲解一个职业人士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例如商务礼仪等,还会交代在本企业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这些工作都会使大学生迅速了解和适应企业特有的行为模式,为进一步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当中作好铺垫。这些举措同样可以让媒体借鉴,现在大部分媒体对实习生的接待没有计划性和延续性,一年接收多少,接收了怎么安排,安排到哪些岗位,没有详细的计划。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的一些新锐媒体开始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比如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财经》杂志,开始设立暑假实习项目,秉承着公开、公平、科学的选拔理念,临近暑假之时,在它的网站上发出邀请,要求应聘者认真填写申请表、学习计划、导师推荐信等内容,参加统一遴选,在实习过程中,也有着非常具体的安排。

  基于对国内外一些先行者的实践,笔者结合媒体实际,拟给出一个实习生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

  1.公开、公平、科学的选拔程序

  媒体单位可通过设计规范、严格的选拔程序来招收实习生,比如可以参加笔试、面试或者填写规定的内容等,然后通过甄别、筛选,挑出比较优秀的实习生,一方面既保证实习生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让没有入选的同学服气,以便再接再励,争取下一次机会。

  2.精心的实习内容安排

  根据媒体本身的特点,提前安排实习内容,或者作出实习要求,让实习生在一种规范、严格的要求下实习,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实习结果。

  3.实习合同的签订

  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让双方都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减少出现意外的几率,新闻工作要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物接触,实习生由于缺乏经验,有时难免出现一些差错,合同可以对它产生一种提示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实习生也可以监督媒体是否做到了对自己的承诺。

  4.合理的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激发实习生实习积极性、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有效手段。比如适当的稿费,不在于多少,它本身是对实习生实习成果的一种肯定,一种激励。或者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能考虑让他毕业后来本媒体工作,一方面,减少了媒体招聘、培养的成本,另一方面,实习生也会心存感激,对本媒体产生归属感和忠诚感。惩罚主要是一种纠错和鞭策。预防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范进行工作,比如杜绝拿红包等一些不良现象,使得实习生在起点上就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意识。总之,通过奖惩制度,让实习生树立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进取。(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3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中国记者》

  2005年第8期

  《中国新闻周刊》

  2005年第28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