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非得把谁“办”了才叫反腐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18:00 人民网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创新性举措,诸如监督官员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廉政短信拜年、公车贴标、廉政教育进校园、领导干部填写长假报告单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扼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然而,我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有这样的创新性举措见诸媒体,网上好像总有一种情绪在发酵,尤其是个别所谓的反腐败“专家”,对此更是“西北风刮蒺藜——连风(讽)带刺”,“板砖”伺候。在这些网友眼里,类似的举措“毫无意义”,白白的浪费反腐的资源和精力,是画蛇添足,多此一

举,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是反腐花招。

  这种观点在当前还是很有市场的。现在,一提起反腐败,人们马上就联想到抓人、判人。在很多人眼里,仿佛唯有把谁“拿下”、“办”了,那才叫反腐败。纪检委不去“办”人,反而去搞什么这举措那举措的劳什子,就是花架子,就是“作秀”。

  网友们痛恨腐败,急欲除之后快的心情尽管可以理解,但对反腐新举措重重拍下的这些“板砖”却是对反腐败的一种误解。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只有抓人、“办”人才是反腐败,那是对反腐败的简单化认识。反腐败需要的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上述的规定和措施也是反腐败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与“办”人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办”人确实能起到清除腐败,震慑腐败的作用,办一个少一个,办一个儆一批。但“办”人只能治标,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像割韭菜一样,“办”了,只是割掉了其苗子,顶多延缓了其生长速度,而没有对根子造成什么致命性的影响。割了这茬,很快下茬就会长出来。为啥?因为根子还在、土壤还在、温床还在。我们总讲要“杀鸡给猴看”,以为杀了那个乱叫唤的鸡,猴就会害怕,就不敢淘气了。但这一招也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每一个猴都会被吓住的。所以,只要有空子,他还会乱钻一气,还会淘气。那么,要想让猴不淘气,最有用的办法是什么呢?一不是吓唬它,二不是驯化它,而是用编织得很密实的笼子把它关起来。对于官员来讲,这“笼子”是什么?就是各种各样的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就是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黑龙江贪官马德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如果不加强制度建设,抓出多少个马德都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无论将来换上的是张德还是李德,照样还会有人来送钱买官。为什么?还是有空子可钻。从一个贪官口里说出这样的话,足见制度建设在反腐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这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创新性制度、措施、规定,都是反腐败的基础性工作,都是在堵漏洞。有的旨在形成一种以腐为耻、不愿腐的廉政文化氛围,有的旨在形成一种无法腐、不能腐的刚性机制,有的旨在形成不敢腐败的监督网络。总之,都是旨在清除腐败的土壤和温床,都是在力图抠出腐败的“根子”。都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不断出台的新举措比“办谁”更有意义。尽管它不如办谁来得痛快淋漓,来得振奋人心。

  反腐败工作是一场长期的艰巨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各种各样的防范和反腐招数。所以,作为一个关心我们的国家,关心我们反腐败工作的普通网民,我要说,对于反腐倡廉新举措,应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支持!毕竟,有举措要比什么也不做好得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