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道德,不需要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0:01 红网

  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但丁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从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将每

年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随着这一系列文件的发布,道德已成为人们日常话语中不可或缺的话题。

  道德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具体定义是:社会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既然是“人”的行为准则之一,那又何必在超越自己心存的准则之外额外加个“监督”?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作为“人”的行为准则都不能遵守,那么就不需要讨论这个人的道德需不需要监督。

  而根据《京华时报》10月20日报导,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校园文明督察小组”,对校园内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制止和教育。且不论我们是受了多年教育的青年,且不论我们是正在接受着高等教育的现代大学生,单说我们作为一位普通的公民,我们的道德素养也是我们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部分标志着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一个人的自身素质、素养还要他人的监督?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自古就十分注重道德。如春秋时期的《论语》就是一部着重于道德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话语集。如“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如“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等等。

  提及道德,便不能不提及老子,五千余字的《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当然,老子的“道德”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问题,通俗点来讲,“道”就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总原则,是推动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内在力量,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德”则是遵循这种规律而表现出来的功能。那么,将这个归到社会的“道德”时,“道”便是常理,是天地、自然,是人心都逃不过的社会性的规定,而“德”则是这些规定的现实标准。至于道德的来源究竟是什么?老子以为,是人天赋的良心和后天而得的良知。由此可见,道德其实就是人的良心和良知。试问一个人的良心和良知是否需要他人来监督?

  古人所讲究的是“修身养性”,并不是所谓的“监督”,而是从古到今中华民族赖以为思想基础的道德。

  由此,我们便可以知道道德是发自内心的约束,而不是靠他人的监督而产生的行为。宽制度,少规则,严执行,多人文,从切实可行又不得不行的一些小事中得以体现。那么,道德情感会在内心深处得到积淀,而成为发自内心的约束。

  正是古人这种道德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支撑着中华民族这个社会。在许多人的心里其实仍然或多或少地残留着道德的底线的,那就是良知,善良。韧忍,宽容。正是有了这样底线,才使我们的社会还能得以继续的发展下去。

  既然道德是我们做人或者做事的标准底线,那在我们自己履行道德责任的时候,为何还需要监督?

  于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真道德”,所谓的“真道德”其实就是不需要监督的道德,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道德约束。惟有真道德存于人们心中的时候,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才算是真正地有效地得到实施,我们的“公民道德宣传日”才算真正有了意义,我们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才真正起到了意见的作用。

  有道德的人,例如真诚待人、乐于助人、爱岗敬业的人。我们真诚待人是因为真诚待人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乐于助人是因为他人需要帮助,而我们又能够提供帮助,而且在帮助他人时能感受到一份快乐;我们爱岗敬业是因为这样既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同时又体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而所有的这些,并不是靠监督所能够做到的。

  所以,先于今,在讨论道德是否需要监督的时候,在道德成为人们日常经常提起的话题的时候,在我们的社会将成为“法治”和“德治”并重的社会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呼唤现代大学生自觉、自律。呼唤道德的回归,呼唤现代人遵守道德

  道德的回归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必然。一切不道德的东西在道德回归中消失。这才是“人”的路。

  (稿源:红网)

  (作者:张佳庆)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