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德安布帐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1:47 大江网-江西日报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德安县吴山乡、爱民乡这两个乡的“六桂”、“三胡”、“二李”、“一陶”等12个村落,村民们都要开展一宗叫做《潘太公游春》的民俗表演活动,当地也称为太公戏,随着历史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布帐傩文化。

  布帐傩源于唐末宋初,它最大的特点是开棚作戏,演员头戴傩面又跳又唱,唱段为当地原生态的民歌。乐器只有锣、鼓、笛三种,表演器具有木偶,面具则是樟木雕刻的各种

人头像。布帐傩表演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各种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安排,又有歌舞以及唱、念、做、打、杂技等综合性表演手段,所唱段子的音韵都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布帐傩的形式、表演艺术、内容、口白等地方特色鲜明,是赣北丘陵山区祭祀文化活动的宝贵资源,为傩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为提高民俗、祭祀文化的品位,充实丰富中华民族“傩”文宝库发挥积极作用。

  1987年,经初步研究整理后德安布帐傩文化,参加了全国性傩戏研讨会。1990年,德安县把已普查抢救的布帐傩文化成果和相关文字、照片资料载入了《德安县志》的“艺文志”之中。2005年8月,该县开始对布帐傩进行第二次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等一系列工作,积极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劲楠钟一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