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创新的道路上左右逢源 海化院引进技术获成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4:57 青岛新闻网

  今天,记者来到位于城阳的海建化学有限公司采访。年轻的于杰是公司分管技术和生产的副总,对于12年前那次技术引进,这位教授级高工依然记忆犹新。

  “为什么要从韩国引进技术?”

  “当时集装箱制造市场非常红火,海化院就想上集装箱涂料,觉得肯定能挣钱。”

  “但我听说,你们引进的并非世界一流技术,却花了10万美金,值吗?”

  “韩国的技术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尽管后来没有做好,但我认为绝对不是技术原因,而且那次引进对于后来整个产品开发的理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993年秋天,20多岁的于杰和技术人员在韩国呆了20天。如果拿书本上所学的理论对照,对方手中的技术并不算先进,但一到现场,他们就被震住了。“那种施工工艺,我以前从来没见过。国内涂料研发往往注重技术指标,却很少顾及施工现场,对涂料的施工性能重视不够。”

  从国外回来,于杰和大家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技术的国产化,并且一次投产成功。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科研人员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多次改进。当时,引进技术一次涂刷厚度能达到70微米。但此后,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开始展现创新天赋。去年,由他们自主开发的厚涂型船舶防腐漆,一次涂刷干膜厚度可以轻松达到150微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就集装箱涂料产品而言,我们确实失败了;但就学习和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工艺而言,我们成功了。”于杰坚定地说。

  事实上,这次技术引进是海化院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今天,自力更生、自主研发成为海化院科技创新的主流:80%以上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累计开发出十几大系列几百种新产品,拥有授权专利20项,另有6项专利正在审批中。

  研发中心主任桂泰江狭小的办公室墙上,写着两句话:研发核心技术,营造创新氛围。他认为,海化院的自主创新,体现了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思想。其中,既包括承担国家重大课题,体现技术领先地位、富有前瞻性的原始性创新;也有综合国内外最新技术信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的技术集成创新;还有,就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推出的再创新。

  在总工程师黄微波那里,记者读到一本刚刚出版的《喷涂聚脲弹性体技术》。从10年前介入此领域,成为“我国聚脲开发第一人”,到写出世界第一本相关科研著作,黄微波实现了一次飞跃。几年来,这一成果在青岛海豚馆、上海沪东造船厂、青岛碱业集团、大庆油田都有应用,去年产值接近500万元,并拥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

  "搞涂料的都知道,最厚能刷2毫米就不错,而且固化时间特别长。一次,我突然就萌发了念头,能不能搞一种想刷多厚刷多厚、几分钟就搞定的特种涂料?可是,人们都说我异想天开,根本不可能。"

  黄微波所说的新玩意儿,美国搞得最早。这是一种新型无溶剂、无污染的绿色施工技术,被世界涂装界称为"万能技术"和"20世纪世界涂料界最伟大发现"。

  "后来我发现,国外已有同类技术,但国内还没人搞,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1998年9月18日,当我利用从美国买来的喷涂机将一间35平方米的小会议室地面整体喷涂成功后,在场的人折服了。"

  创新是什么?今天在海化院采访,我深有感触---专业化和特色化,让海化院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大潮中左右逢源。与院所相比,海化院无疑具有市场优势;与企业相比,海化院又具备技术优势。

  2004年,海化院民品销售收入首次超过5000万元!

  不过,与国际涂料产业巨头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刘登良曾经担任过海化院总工程师,2000年退休后,被反聘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这位中国船舶涂料权威一语中的:"海化院在某些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但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一是核心技术上的差距,二是管理水平上的差距。后者比前者,我认为更难追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