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经济重整 成都再塑自主增长新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7:4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十五”成就回顾系列报道之二

  “这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今年10月5日上午,39岁的犀浦镇失地农民周正琼从郫县县委书记杨洪举手中接过鲜红的就业证,从此之后她就是岷江小区的保洁员了。对于儿子正读高三,丈夫在红光镇打零工,生活一直比较困难的周正琼来说,有了这份工作,她家的日子在政府的帮助下越过越有盼头。

  周正琼只是成都众多获得新职业的失地农民中的一个。在“十五”期间,成都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例由2000年的44.2∶25.7∶30.1调整为2004年的36.4∶28.2∶35.4,非农产业比重为63.6%,上升了7.8个百分点。在这些“新市民”的背后,是“十五”期间成都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以及自主增长机制的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期间,成都的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9.1∶45.3∶45.6调整为2004年的7.7∶46.8∶45.5,非农产业比重达92.3%,上升了1.4个百分点。

  培土实现产业完美升级

  成都经济结构正在悄然完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已经鲜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农业的普及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资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将加速向成都转移,成都自身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更好发挥,孵化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众多重大产业化项目;金融、咨询、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经毋庸置疑。

  面对成绩,成都并未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对2005年经济工作提出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都也在思考:要真正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上来。只有在调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才能使新一轮经济增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通过思考,成都确立了自己下一步的前进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以节约能源、资源为重要目标,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重要内容。为此,我市已开展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积极筹建了成都市节能监察中心,使节能优先依法管理方针得到进一步落实。据悉,成都3年来仅就能源节约这一项就达9亿元之多。

  “十一五”即将行近,永不停步的成都将进入新一轮产业升级。

  播种迎来非公经济春天

  7.7万个!这是今年9月底,成都私营企业的数量。作为成都经济中最重要的有生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成都精心培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使成都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得以初步形成。

  2004年初春,草长莺飞。全国“两会”刚刚结束,成都市委、市政府就宣布成立了“成都市投资软环境协调领导小组”,成都市工商联立即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民间商会的新路子,拓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新领域、新途径,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新津县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全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力度,先后建立了57个团组织,建团率达63%;温江区团委开拓占领海外阵地,在日本海外务工青年中成立了流动团支部;金牛区和武侯区分别在个体劳动者协会和街道辖区小区中建立团总支;金堂县竹篙镇在外出务工青年集中地建立团组织;郫县犀浦镇针对团员分散在小型乡镇企业中的实际,在镇团委设立直属总支,加强了对分散的流动的团员管理,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区团建注入了新的内涵——成都各级政府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成都,从各方面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氛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始逐渐步入快车道。

  今年年初,被称为“非公经济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不久,成都市政府的《实施意见》就见诸报端:准入门槛降低,3万元就能开有限责任公司,无形资产可作价入股,注册资本还可分期付;

  享受税收优惠,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可减免所得税;优化金融服务,将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

  收获形成自主增长机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有了好的政策和环境,非公经济通过填补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优化了各产业的内部结构;民营资本对基础设施领域的进入,加快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农村个体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在增强经济实力,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成都经济初步形成一个健康的自主增长机制。“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00年的50.7%上升为2004年的59.3%,非国有经济成为投资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2.9%上升为2004年的53.9%,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份额达60%以上。本报记者 刘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