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北京的哥,该说还是要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0日09:24 南方日报

  对月而歌

  刘海明

  听说北京的哥不再当“政治评论员”,如果报道属实,不论是对外地乘客还是北京的哥而言,都是不小的损失:乘客失去了获得信息的机会,的哥失去了传播信息、娱乐乘客的

机会

  《联合早报》近日发表文章说,商业化的激烈竞争,亲戚、朋友、同学、邻居之间的攀比,让北京人在提升自己物质生活的跑道上,背负着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的哥遇到房贷、儿女教育、生活费增加的烦恼,没那份心思谈论政治了。

  我每次去北京,很喜欢听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侃新闻。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如何,我把这当成是一种享受。听说北京的哥不再当“政治评论员”,如果报道属实,不论是对外地乘客还是北京的哥而言,都是不小的损失:乘客失去了获得信息的机会,的哥失去了传播信息、娱乐乘客的机会。从长远看,北京的哥“卸任”“政治评论员”,无疑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毕竟,迫于经济压力,而非别的原因导致懒得指点江山、评说是非,其中暴露出北京的哥的某些无奈和酸楚。如果北京出租车行业的这一特色不复存在,北京出租车行业仅有的一点“京味文化”,岂不是消失了吗?

  “罗锅上树——前(钱)紧”,成了导致北京的哥“失语”的首要原因,责任在谁?经常走南闯北的人,坐在出租车里和的哥、的姐聊天,几乎很少听说开出租车很赚钱之说。起初,以为是的哥们“苦穷”,及至一个朋友变成了的哥,才慢慢知道,开出租车的费用实在不低。扣除所有费用,一个月下来,能落在自己腰包里的,和一个稳定职业的工薪族相比,也高不到哪里去。所以,说北京的哥不再当“政治评论员”源于经济压力,我觉得并非没有道理。

  尽管如此,我还想对北京的哥说一句“该说还是要说”。开出租费用高、利润低,从深处说,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作为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倾诉苦楚的方式,将北京的士业的一些真相告诉更多的人,以期引起更多人对此的关注。相反,把自己的苦闷咽进肚里,出租车公司不可能自行将过高的收费降下来。通过评论北京的出租车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一“政治话题”,为自己鸣不平,不失为自救的一种方式。遗憾的是,失语、沉默,愁眉不展,于事无补,反而加重个人忧愁,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利于安全行车,所以说,把个人的忧愁和时事联系起来评说,既然是北京的哥的拿手好戏,为何不“一举两得”呢?

  在舆论监督机制还不是特别完善、信息沟通还不能非常深入的时候,见多识广的北京的哥,应该想说就说,想评就评,千万不要轻易丢掉集体传统,不要丢掉自己肩负的传承政治文化的历史使命。

  本版插图/张旭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