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博导能“下课”,院士能不能“下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0:06 红网

  前些日子吉林大学45位博导集体落聘,在国内引起广泛的讨论。有的人为之叫好,说“能上能下”体现了用人制度的创新魅力;有的则说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关键要改革的是博导的评选体制。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对博导终身制的废除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其他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警示也大于事件本身。博导们终于可以“下课”了,而具有更高学术荣誉头衔的两院院士呢?能不能也废除终身制,他们也来一次“下课”?

  据12月8日《南方周末》报道,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曾于一次会议上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其他的院士也纷纷对院士制度发难,批判它的“一考定终身”,批判现行制度导致院士整体水平下降,质疑评选体制的诸多弊端等等,“一场关于‘院士制度存废’的争议,猛然来袭”。

  时值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结果即将到来,两院院士的评选也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某重点高校关于评选院士的故事,由于这个高校没有一位院士,所以作为国家的重点高校,对外宣传的时候总有点底气不足。于是学校集体合作,团结所有的力量,只要是发表的论文或者科研成果都尽量挂上学校重点推荐的一位教师,经过各种努力,最后学校如愿以偿培养出了首位院士。这里面有多少闹剧成分和虚假成分姑且不管,但是追求空头衔似的荣誉而丧失学术公平的现象,让人叹喟。本来两院院士是对学术魅力的高度认可,作为国家给予帮助津贴的对象——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从事研究工作,体现的是国家对人才的爱护和重视。然而在社会大环境的扭曲下,院士作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院士称号作为学者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且各大高校都把院士人数的多少作为对外炫耀的资本,让院士的存在十足变了味道。

  不仅如此,院士也成了社会公众炒作的一个焦点。不管商家也好,还是社会大众也好,什么东西都跟院士认证挂钩。本来院士称号是学者们晚年成就很高时才得到的一个荣誉,而之后某些院士们却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背学术要求和道德良心,频频出席某些商业性的“论证”“颁奖”等诸多社会活动,醉心于各种物质的诱惑中,还有什么时间和精力研究学问,更谈何做学术作研究?!

  正因为院士作为一种利益的代名词,而且是终身制,所以当选院士成了众多知识分子的最大追求。而这种利益集中,又不尽透明的评选制度,也容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所以大家在纷纷批判院士评选体制的时候,我们不妨可以先考虑废除院士终身制,建立新的科学的评选体制,彻底打击那些功利性的伪学者们。博导可以“下课”,院士也应该可以“下课”!

  (稿源:红网)

  (作者:石伟)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