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传统佳节踏上时尚的重生之旅(上)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0:15 重庆晚报

  异域舶来的圣诞即将光临,土生土长的春节随后驾到。当洋节欢天喜地地忙着戴上快乐的面具愉悦我们的时候,土节正焦急地期待在新世纪的重生中涅槃还阳。

  节日的生命力在于主流人群活生生的参与,在于民间的蓬勃兴盛与生动表达,在于发乎情止乎礼的快乐体验。多少年来国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发生根本演变,但过传统节日却蜕化为惯性的吃喝玩乐,其生存方式也多停顿在文件上的宣传提倡。没有彻底的洗心革面,那

些只在字面上为人熟悉的佳节就只能是缺乏鲜活血肉的数字符号。

  传统佳节何其繁多,过得像模像样的可曾记得还有几许?传统已经融入每个人的记忆,没有记忆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的节日需要时尚元素的滋润和崭新思维的终极关怀,像延续自己的生命体让节日的传统维系文明的经络。如果我们失掉它,将来总有一天会发现,失去了自我的龙之传人将余下一声叹息。

  目击

  我为卿狂———圣诞前夕都市流行的幕后

  下午回家,工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史毅走在七星岗,无意中看到有人正在街边商场里树起圣诞老人,旁边有打扮得很漂亮的圣诞树,鼓风机呜呜的响着,红色的圣诞老人站得笔直丰满。他恍然发现,再有十几天便是圣诞。

  这天是12月8日,北方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而重庆不要说没有为圣诞老人坐雪橇送礼物而飘落的白雪,就是连雨也没有零零星星落一点,更没有怒号的寒风,这使得即将到来的圣诞也染上了浓浓的中国味。

  几小时后解放碑暮色四起,华灯初上时分,大世界酒店门口的圣诞树上五彩缤纷的彩灯早已在闪烁跳动,迪康百货玻璃橱窗里张贴的圣诞美女笑容可掬,全是柳叶眉、翘鼻子、红外套黑长靴的统一着装。圣诞前夕的晚上,穿着入时的山城年轻男女走在街头,脸上泛着怡然自得的笑容……

  近年来每逢年底,在重庆这样的特大都市,圣诞几乎跟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平起平坐——年轻人三五成群结伴到酒店、酒吧甚至教堂参加庆祝,不少年轻的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也参与其间,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享乐。

  “忽略信仰不说,圣诞至少是年轻人的盛大节日。”史毅这样认为:与即将来临的春节相比,它少了些郑重,多了一些随意、欢乐和热烈,甚至给人更时尚的感觉。与时俱进的经验告诉他,以过节气氛来说,春节时街头通常冷清,最多挂点红灯笼。“那时我已经回湖北老家,通常应该呆在家陪伴父母或看看电视。”至于今年的圣诞平安夜,思索片刻后他已经有了完美的安排:“与往年一样,我会邀上一大群朋友先聚餐撮一顿,然后去得意世界的钱柜KTV,高歌畅饮。”

  对于商家来说,以情人节、复活节、圣诞节为代表的洋节经济是近年来可观的黄金增长点与炒作对象,此外春节也是攫取利润的重点——朝天门节约街开喜庆用品批发部的周跃彬在一年最后几个星期里,小灵通就开始接个不歇,每天发给区县商家的圣诞树、彩条、雪花、铃铛、充气人、灯笼、中国结等小玩意数不胜数。“忙完圣诞就轮到春节,然后又是情人。”他扳着手指数起了全年赚钱的三大阶段性日子。

  与史毅不一样,因为要应付年底繁琐的考试,工学院成教院学生卢美灵打算放弃过圣诞。但聊起圣诞,二十来岁的她还是如数家珍,知道圣诞纪念的意义,知道应该弄棵树挂上漂亮的彩灯、礼品包。“再过两周就是圣诞,年轻人又找到了一个狂欢的理由。”在袁家岗奥体中心正对的工学院B区教室里,她为自己不能去狂欢而惋惜。

  “拿圣诞主要参与人群来说,青少年也许对宗教有点兴趣,也许就是跟着掺和。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凑闹热。”原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冉庄说,“说白了,圣诞等洋节不过是以商家盈利为目的,以媒介炒作为手段,以青少年为主体,以凑热闹心情参与的娱乐盛会。”

  他相信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多一个节庆也是好事,“既可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能够让大众感受异域文化,多一种消遣方式。”

  疑问

  谁动了文明的胎记———从春节限放烟花爆竹说起

  明年1月1日开始,根据通过的《重庆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条例(修订案)》,主城九区春节期间可以在限制的区域内放鞭炮。对于曾经主编过30余万字《重庆民俗概观》的冉庄来说,政府重视传统习俗的举措得到他发自内心的支持:“春节就是传统文化的胎记。我们享受现代科技的便利,但不一定要以抛弃传统作为代价。”

  “共和国有过惨痛的教训。”市博物馆史学家庄燕和指出,过去在极左意识形态笼罩下,使得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在精神上唾弃、在物质上打砸抢的对象,此举在文革中登峰造极,“历史风云荡涤了精金美玉,一度让民族文化尊严越来越稀薄,几近于无。”

  的确,现代人过年已经越来越简单了,我们不再剪窗花、放鞭炮,也没见过《老鼠娶亲》年画,不知道“年兽”的传说,连除夕夜的守岁习俗也变成了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市音协副主席钟光全认为,“由于前几年禁止用爆竹声辞旧迎新,大家只好关起房门自娱自乐,或者贴贴春联拜拜年,游园、赏灯活动越来越少,玩的地方实在太少,人们就吃吃喝喝来凑数。”他说,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几年来城市人以巨大的热情迎接圣诞、感恩、情人节甚至愚人节,“过洋节日我倒不反对,只是为传统节日未受重视而心疼。”

  1997年10月1日,《重庆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条例》登台。该条例近十年贯彻途中市民就不断予以反映,过春节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今年9月底,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结果显示出民心所向:86%以上的主城区市民赞成限放举措。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宣称,考虑到目前北京、上海、西安、青岛等许多城市都已解禁,由禁改限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人民不会忘却中华民族的习性。重庆师范大学在虎溪大学城校区,重庆孔子儒学研究会会长、教授鲜于煌传授国学时,喜欢将传统节日的典故也揉杂其间。“清明前一天是寒食,寒食与清明的由来传说出自春秋时期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他说,上课讲到《左传》里《公子重耳之亡》时,“我问学生谁知道寒食是怎么一回事,许多人都摇头,于是我抛开课本,给学生讲了寒食节的来历,看得出来他们听得津津有味。”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关于“中国人心目中的洋节”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涉及重庆、北京等6个城市,85.7%的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而在今年的七夕,也不再遭商家的冷眼。重庆市内大型百货商场都为有情人准备浪漫的情侣礼物,举办吃巧克力、唱情歌、打乒乓球、送玫瑰等活动。在“洋节”与传统节日争夺亲和力的角逐中,七夕以“中国情侣节”的名义已经在民间复兴,酒吧情侣套餐、网络爱情主题、短信柔情万种……当有识者还在大呼关注传统节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七夕悄然“复活”的事实,使得人们有意无意间开始在传统文化中寻欢作乐。

  “今年七夕过得这么热闹,实在出乎我的预料,显示出文化传统觉醒的力量。”鲜于煌表示优秀传统是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中国节日重视有血缘关系的亲情凝聚,西方节日更注重社会关系的交际。”

  为什么年轻人追捧七夕?庄燕和解释说,“与异性的情感交流,只要没有外力的禁锢,它就会自然流淌。只要有这样一个节日,不需要任何说教,它自然就会成为一种风尚,传统节日有其顽强的生命力,也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想让七夕成为和情人节同样流行的节日,还需要有识之士精心包装。”他认为,“传统节日缺乏吸引年轻人的因素在于缺少浪漫的载体,端午典故高雅,现在仅剩下吃粽子、看电视龙舟赛;中秋从庆贺丰收的节日沦为月饼节。然而情人节包含的时尚载体,如玫瑰、巧克力、精致的西餐,却吸引着大批年轻人的心。”

  解答

  节日是记忆的钥匙———过节方式源于自然取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有一段话:“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

  在博客日记里用怀旧的文笔,“幽闲散人”描述着节日这把记忆的钥匙:“过年的气氛,是越来越平淡了。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记得20年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过年的味道是那样浓郁。故乡的老房子是木头的,被多年的风雨染成铁青色,雪地掩映着门楹两旁的春联,那底色是朱砂染成的赭红,十分厚重,不像后来的染料,鲜艳而轻佻。夜色降临,平日难见的菜肴,满满地在桌上摆出吉祥的图案。一年之中,哪还有这样的喜悦?它值得让人回味和等待整整一年的时间。”

  然而,过去的一切真的如此值得留恋?现代社会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空间,但也使生活变得更为遥远和忙碌。鲜于煌确定这是发展必须的代价,因为“传统佳节的丰盛,是以平日匮乏为代价的。经济学里的边际效应递减就是:拥有越多,惊喜感觉就会越迟钝。过去对年夜饭的期待,是源于此前整整一年的饥饿。”

  许多人将传统节日的式微归咎于外来文化的侵蚀。他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成立,“确实有许多人开始过起圣诞节、情人节,年轻人在酒吧中收获刹那的狂喜,但这些又岂能与曾经的传统佳节盛况相提并论?”

  人类情感,一半源于先天本能,一半源于后天环境。史学家庄燕和解释说,“传统节日基于家庭,但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它的成本不断上升。”他指出,“人们工作的地方,距离家乡越来越遥远。兄弟姐妹之间,分散越来越显著。而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甚至根本没有兄弟姐妹。对于在什么环境如何过节,他们有满足情感需求的选择,而这无关外来文化的侵蚀。”

  “虽然我不过圣诞,但我的生日就在平安夜。毕竟追求快乐无罪,洋节追求个体的狂欢自由,而传统节日含蓄而内敛,注重家人其乐融融,某种程度形成了互补。”冉庄希望不要强求,他相信只要给人们一把钥匙,他们就会用这把钥匙自己开启世界,“历史上的每次生活方式转换都会导致层出不穷的问题,自然的取舍中最有价值的选择总会呈现。”

  紫藤庐是台北闻名遐迩的茶舍,星巴克是世界家喻户晓的咖啡店。但全世界有6600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作家龙应台在《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的结尾颇有思考,不妨再读读:

  “‘国际化’不是让星巴克进来取代紫藤庐;国际化是把自己敞开,让星巴克进来,进来之后,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庐的光泽更温润优美,知道如何让别人认识紫藤庐的不一样。星巴克越多,每一个城市自己的紫藤庐越重要。”

  ■本期选题策划/隆准■采写/记者隆准刘帆洲

  网络编辑:孔祥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