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翻天覆地 大成都发展一路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7:0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十五”成就回顾系列报道之三

  这几年,成都带给千万市民的惊喜不仅仅在于其快速增长的经济速度,还在于成都的城市格局、城市功能、城市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市民幸福指数高于沿海发达地区,外地来客也都对“来了就不想离开”这句流行语,念念不忘……

  城市格局

  “1+2”给成都画出3个心

  有人说,近几年来最能让市民们感觉到变化的是成都的“3个心”。规划专家的一支笔在成都这块热土上一举画出了3个圆——中心城区、东部新区、南部新区。每个圆圈就是一颗“心”。从此,成都开始从一个摊大饼的形式,向众星拱月的都市带进发!我们翻阅城市的“进化史”时,心潮澎湃。

  依据新修编的规划,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包括绕城高速公路以内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以及包括城区和新都、青白江、龙泉驿、华阳、东升、温江、郫县区域在内,面积3681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这意味着成都将以多中心组团式的扩张方式取代单中心圈层式扩张方式,城市结构由单一的特大城市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未来的成都,将依托放射加网状的道路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网络状城市群。

  主城区的建设用地发展还将以中心城为核心,重点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南北展开的城市格局,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将打造郫县、温江、新(都)青(白江)、双流东升、双流华阳和龙泉驿六个城市组团,拉开城市架构,重点发展——南部新区、东部新区、北部新城。

  中心城将划分为13个分区及22个大区,大区平均人口规模约15万人。中心城城市结构将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发展,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

  成都的城市格局开始在空间上由中心城区向农村转移,由环境建设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扩展和延伸。作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她充分发挥着城市对郊区及农村的控制力和调整作用,发挥其对腹地周围郊区及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城市功能

  “222+130”让成都交通提速

  成都在变,变的不仅是规模。这几年,让成都的大小司机和市民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成都的马路越来越宽,成都的交通越来越顺畅,成都的公共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

  “十五”期间,投资222亿元的畅通工程与投资130亿元的交通建设架构出成都公路建设的关键词,浓缩了成都大建设的所有激情。

  中心城区内的汽车跑得快,越来越多的公路让中心城区与郊区(市)县变得越来越便捷。村与村之间是水泥路,就连县与县之间也通上了高速路。一个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环”,成绵、成渝、成雅、成乐、成南、机场、成温邛、成灌、成彭等9条高速公路为“带”的“环+带”放射状高速公路网,让千年吁叹“蜀道难”一去不复返。

  从2002年到2005年,成都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22亿元,开始大规模开展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建设。按“改造内环、优化一环、强化二环、畅通三环”的思路,采取“禁左、禁直”和支线“停车让行”等措施组织环路交通。通过改造,挖掘道路潜力,系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回顾往昔,如果说内环线三个小型立交桥的相继竣工开启了畅通工程,那么2005年11月29日,玉带桥改造后恢复双向行驶,则为历时3年的中心城区畅通工程改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这时算起,成都已新建道路面积1341万平方米,完成了41条主要道路、761条中小街道建设改造,新建了66座大型上跨、下穿立交工程,改造城市骨架道路和综合性干道,全力疏通作为城市交通“毛细血管”的中小街道,形成了以快速干道为骨架,以8条放射状高速公路、1条绕城高速公路和10条进出城主要通道的交通网络。

  2005年5月,公安部、建设部在大连主持召开全国畅通工程表彰会。成都从全国70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实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称号。荣获这一荣誉的城市总共只有9个,在西部获此桂冠的仅成都一家。

  还有一个惊喜来自乡村——成都已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全市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0公里,社组受益率在95%以上,直接服务人口达600万,初步形成了城乡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正因这一目标的实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远郊区(市)县的区位劣势开始逐渐淡化,其经济腾飞变得不再遥远。

  城市环境

  创模让成都的天更蓝

  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为提升成都城市面貌和城市竞争力的最有力的一场“全民运动”,让环境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都开始用环境资源的能量转动整个城市经济车轮。

  为了还成都一片纯净的天空,成都开始重点治理工业结构性污染。通过优化结构,促进环境保护。5年里,成都将116个各类工业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东郊工业区企业搬迁改造,所有搬迁企业均重新环评后,迁至新规划的工业集中区,搬迁了10批共142户,破产关闭规模企业7户,涉及总资产270亿元、职工13.2万人、工业用地1.3万亩。与此同时,还通过控制污染排放总量,突出整治污染大户。截至2005年1月,全市共淘汰落后生产企业和关、停、转、迁高耗水重污染企业1311户,加快实现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

  为了还成都一片清洁的水域。成都投资33亿元开展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同步整治了全市城乡154条中小河道水环境,并对锦江延伸段、中心城水环境和小流域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实施了城区7000余排水户内部雨污分流整治、246条街道雨污水管网改造。

  付出总有收获。通过3年艰辛努力,总投资136亿元的3年创模工程,让成都成为西部首个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的中心城市;让成都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本报记者康庆李兴明沈伟张全能陶志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