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捞记忆的碎片 老桥:西宁深处的“彩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8:59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它们是西宁不同时期的桥梁,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它们是西宁街道变迁的见证,从矮小狭窄到高大宽敞;

  它们连接着西宁城市的大街小巷,是都市深处的彩虹。

  “打捞记忆的碎片”系列报道之二

  大西北在许多人心中是干旱、荒凉的代名词。说到桥,自然想到是江南水乡的桥。其实,西宁也是个多桥的城市,六一桥、昆仑桥、兴海路桥等。虽然,西宁的桥除昆仑桥有点特色外,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除了名字不同。像泉州的洛阳桥、扬州的二十四桥、北京的卢沟桥等让人产生无尽遐想的名桥在西宁真是凤毛麟角。

  但是,西宁的桥也有许多的故事,从矮小狭窄到高大宽敞的它在诉说岁月的更替,记录街道的变迁。在年末的日子里,我们回眸过去,打捞记忆的碎片,回忆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变化。杨文盛老人多年来参与青海地方志的搜集整理工作,土生土长的他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通过他的言谈,西宁的桥在记者的眼前逐渐明晰起来……

  

  坐落于湟水谷地的西宁,四面环山,三川汇聚,市内湟水汇其支流缓缓流向东方。跨度在20米以上的桥就有20多座,以至于很多人说市区的地方时不说什么区、什么街的,很多人都会说“我去团结桥办个事”“我们单位在六一桥那儿”“刚从小桥来”等等,可见西宁的桥已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同济桥:已知西宁最早的桥

  当昆仑高架桥建成通车时,最靓丽的风景就是络绎不绝的看桥人,这一景色使西宁人也感受了一番大都市的风采。在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西宁的桥变多了,原来没有桥的地方有桥了,原来窄小拥挤的桥变得宽敞通畅了。桥不仅连通了城市的道路,而且个性迥异。昆仑高架桥雄伟壮观、大十字天桥造型美观、南川河廊桥平添了几分柔媚和旖旎。可是,你知道西宁已知最早的桥曾经是何模样,它今天是否存在?

  小时候,就有着发现眼光的杨文盛老人,今天对于西宁的桥感触颇深。说起已知西宁最早的桥,老人提到的是西门口南川河上的桥,从事多年地方史研究的他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又名同济桥的南川河桥,始建于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建成后由于河宽水急,多次被冲毁。“在《青海省建设概况》中记载,由于当时南川河水流量大,‘两岸均以胶泥筑堤,以防山洪之泛滥,河中置石笼三座,以护桥柱,上敷石沙尺许,以免碾损桥板。’”杨文盛老人这样形容已知西宁最早的桥的面貌。可是,在那个年代,这些措施并没有发挥永久性的作用,贯通当时东西主要交通的南川河桥,仍然多次被冲毁,直至1939年重建。但是,这些都没有真正起到作用。1948年8月26日,一场洪水冲毁了南川河桥的8根桥柱后再也无法通行。后来,经过维修勉强可以通行。

  我们难以想象,昔日多次被山洪冲毁的南川河桥今天却是那样牢固。今天,横跨南川河上的西关桥就是在同济桥的原址上建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改建,可是工程还没有完成,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又将没有完工的护坡全部冲毁。后来,经过省市有关单位研究决定,将原先设计的单孔24米桥改为3孔钢筋混凝土桥,使净孔达到了40米。1959年9月30日,西关桥竣工,改变了历史上多次被冲毁的命运,西宁人在生活中也真正感受到了桥的便利。

  南川河上的“黑木桥”

  廊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倒映在南川河里的兴海路桥看上去有一番江南的情调。可是,它也阅尽了人间的疾苦,历经了历史的沧桑。

  采访中,杨文盛老人将兴海路桥称为“黑木桥”,究其原因,是它的成长经历充满寒酸与忧伤。原为木便桥的兴海路桥,在山洪的肆虐下显得弱不禁风,常常一夜之间不复存在,老百姓只能趟水。在杨老的记忆里,儿时的他时常看到一些来西宁城卖煤的车辆陷在木便桥上,好多人在寒冷的季节里,推着煤车前行,事后,往往整个裤腿都冻成了冰块。1955年2月,兴海路桥开始施工,1963年8月,又加以维修。后来,在西宁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中,往日的“黑木桥”变成了美丽的廊桥。清澈的南川河水和红色的兴海路桥浑然一体,绝妙非凡。

  仿照兰州铁桥建造的

  木质结构八字桥

  今天,拓宽后的五一桥横跨湟水河两岸,方便了南北两地市民的相互来往,也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好多西宁人已经淡忘了今天五一桥下游23米处的木质结构八字桥,1951年,在五一桥下游始建的横跨湟水河的木质结构八字桥现在已经难觅踪迹。在杨文盛老人的记忆里,当年木质结构的八字桥依然清晰如初。

  在杨老上学的时候,木质结构八字桥还不存在,他和同学们时常乘坐渡船过河,好心的船工对于他们这些学生娃娃常常是免费的。今天,他还记得湟水河上渡船使用的粗麻绳和铁锁链,还有船工汗流浃背的身影。1951年,木质结构八字桥开始动工修建,仿照兰州铁桥建造的它,所有的材料都是木质的,将一根根粗壮的木料以“八”的形状交叉固定。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当年西宁知名木匠的身影,也记载了许多工人苦涩的汗水。

  结束采访后,记者又来到李逢春老人家中,他向记者提供了由西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西宁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和西宁市房地产管理局共同出版的《变迁》一书,书中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西宁的桥的发展,成为了西宁城市精美的名片。

  西宁精美的名片

  历史的遗迹饱经风霜后只留下几处断壁残垣,它们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宁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有目共睹。据有关资料显示:西宁解放时,城区的道路近36.92公里,而且路况差,就更谈不上有几座像样的桥了。改革开放后,在客货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类机动车辆迅速递增,原有路桥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为缓解这一矛盾,政府加快了城市路桥建设和改造步伐。今天,我们眼前一座座漂亮的桥梁连接着西宁的大街小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正在成为西宁新的名片。(记者 祁万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