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领导人为何频频出访欧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9:25 南方日报

  一周聚焦

  从本月4日起,温家宝总理启程前往欧洲,展开对法国、斯洛伐克、捷克和葡萄牙四国的访问。此前,胡锦涛主席刚于上月中旬访问了欧洲。

  回顾今年中欧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双方领导人一直持续着频繁的接触。先是今年

5月庆祝中欧建交30周年;继之以7月与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9月、10月中欧经贸论坛在中国召开。

  首脑外交是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让世界加深对中国的认识的重要一环。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欧洲,积极推动各领域的合作,根本的着眼点还是在于政治和经济。

  政治:中欧关系具有世界战略意义

  欧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一股积极的政治力量。由于在地缘政治、战略意图方面,中欧双方相互之间不构成威胁。在建立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国际新秩序方面,中欧的战略共同点明显增多。

  比如在反对美国的一超独霸、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反对美国的强权政治方面,中国与欧盟是比较接近的。关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问题,中国与欧盟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其他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在反恐问题上、在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上、在跨国犯罪问题上、在环保问题上、在打击贩毒问题等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中国和欧盟的很多看法,是比较接近和相似的。包括在联合国的问题上,中欧双方都注重尊重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权威。

  在世界多极化的曲折发展进程中,欧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块。中欧关系的发展,不仅具有一般的双边意义和具体的国际交往的意义,还具有战略意义的影响。

  因此,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壮大我们自己,也有利于延长我们国家“十六大”所提出来的“二十年机遇期”,有利于扩大我们在国际领域斗争的回旋余地。进一步推动中欧关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经贸: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与欧盟都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市场。欧盟有4亿5千万人口,中国有13亿人口。欧盟的GDP仅仅比美国少1万多亿美元,中国的GDP在近年来还是有着高速的增长。所以说,中国和欧盟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合作的领域非常广阔,潜力是巨大的。

  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猛。从1978年至今,大约增长了40倍。2003年,双方贸易总额达到1252.2亿欧元;2004年,是1740亿欧元。今年的贸易总额,估计能够达到2000亿欧元。

  在投资方面。积极利用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尽管由于地缘政治、经济等原因,欧洲的对华直接投资,曾远低于美、日,但近些年来则有较大改观,愈益受到中国重视:一是其增长较快,自1998年起,增速已超过美、日而居首位;二是具有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且多集中于中国亟待发展的行业(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医药及医疗器材制造业、电子和电器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工制品业、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和机械工业等)。

  在技术引进方面。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是中国保证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重要条件。由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原因,与美、日相比,欧盟涉及到对华技术出口的政策,较为宽松。截止到2002年,中国从欧盟引进技术的累计金额,达746亿美元,位居中国引进技术金额之首。

  外交:中国面临如何被理解的课题

  如果说中欧关系是一个快速前进的火车头的话,那么这个火车头现在正要爬上一个高坡。因此对于中欧关系,要必须给予新的活力、新的燃料。中欧关系也必须克服当前面临的一些新的考验和课题。首先,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中国融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全世界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反响。全球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及其影响,反响是一种综合性的。既有赞赏、表扬、肯定的,也包括着担忧、疑虑,欧洲也不例外。

  在一定的程度上讲,目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在欧洲有一定的反映。如果我们说中欧双方都是把相互的关系定位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欧洲的公众,欧洲的政治力量,不一定完全认同欧洲官方对与中国关系的重视,和发展与中国的关系的积极性。这个方面,官方和民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我们面临着如何解决与欧洲经贸利益上的摩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形势。纺织品、鞋类等等贸易问题,今后还会不断地出现,这恐怕是一个常态。中国经济的块头越来越大,与欧洲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多,而欧洲产业结构改造在好多地方没有完成,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常常觉得自己处于弱势。所以在这个方面,如何用实际行动,通过双方友好协商,真正达到平等互利、双赢共赢的局面,也是中欧关系的一个新的课题。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先后赴欧,表明中国近段时间对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看重,它将使在近年来本已密切的欧中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聂寒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