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且看美国将如何应对“反情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09:40 南方都市报

  美国来信之林达专栏

  今年3月,美国商务部就一项提案征询公众意见。该提案要求进一步限制外籍人士参与高级科研活动。该提案不仅将适用于来自加拿大、英国等美国盟国的人,也适用于具双重国籍的美国公民及永久居民。它还将扩大限定范围到使用某些实验室的设备。上述提案共收到300多份、逾1100页的意见信。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来自大学的反对尤其强烈。

  看上去,美国商务部的提案显得十分荒唐,一方面,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这一提案即便通过成为法案,要执行都非常困难。再说,提案似乎隐含着对外籍科学家的歧视。所以,一开口就得罪很多人。其实提案背后是美国政府由来已久的为难。

  这个问题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二战给了美国两个很大刺激,一是日本对珍珠港的突袭,使美国海军几乎毁于一旦。二是美德之间核武器试验的竞赛。

  在二战中,美国政府一方面要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很特殊的“反情报”。大家知道,在二战期间,还没有间谍卫星之类的东西,一个人跑到码头上去数数有几艘什么样的军舰、停在什么位置,回去用发报机发出去,就可能是敌方很重要的情报,很可能带来大伤害。而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西海岸有十几万日本移民,他们中间有的已加入美国籍,有的是日籍侨民,也有刚来的日本人。谁也不敢保证里面没有间谍。在珍珠港事件的刺激下,美国军方怕承担风险,上报罗斯福总统,最后获准将所有日裔集中圈居在几个营地,直到战争结束。

  日裔集中居住事件涉及很广,影响也大,对外界影响却不大。美国政府更紧张的是核试验竞赛。这一竞赛,美国并没有志在必得的把握。假如德国人抢先一步,不仅二战结局肯定不同,今天的世界局势会怎么样都非常难说。这种命悬一线的真正紧张,当时只有极少数人在体验,他们是美国政府的极少数高层官员和核科学家们。

  1942年12月8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德意所发动的侵略,“已经威胁到美国本土”,并宣布在美国本土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为“敌侨”。著名的科学家费米就在其中。三天后,美国对德意宣战。

  在这次商业部提案风波中,芝加哥大学教授西蒙·索迪写道,“我坐在这里写这封信,距离第一个链式反应堆遗址只有一个街区。那是20世纪40年代由费米和他的合作者建成的。”具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当时也有法律规定,要限制外籍人士参与高级科研活动,费米没有许可证,就不会被允许使用设备做这项工作。因为他来自美国当时的敌国——意大利。索迪教授还特别提到,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是匈牙利公民,该国曾是苏联集团的国家。他写道:“可以很合情理地得出结论,如果排斥外籍人才输入,美国就不可能成为领先的核大国。”他的话有道理,费米夫人在回忆当年美国核研究主力的时候,就很惊讶地问自己,“怎么当年唱这台戏的人,都是在外国出生的呢?”

  二战之后,美国人开始检讨这样的战时措施,时间越长,离战争危险越远,越趋于否定的态度,在里根政府期间,终于对日裔作出了赔偿。美国人对费米被看作是“敌侨”也越来越感到荒唐。

  我们曾经有机会接触过被强迫集中居住的一些日裔的后代,他们谈到,他们的父母在当时都认为,这样的措施情有可原,因此默默忍受并不抱怨。这让我们很惊讶,还想过不知这是不是和日裔的民族性格有关。后来看了费米夫人的回忆,才发现,他们被宣布为“敌侨”的时候,也并不恼怒,虽然费米还需要美国同事为他出具证明,证明他对美国的忠诚。费米夫人甚至还认为,战时“做一个敌国国民的话,在美国算是最好的地方了”。

  他们对美国政府战时措施的理解,其实说明,再多正面例子,也并不能证明政府方对间谍的担心就是毫无必要。

  今天,美国面临着双重威胁。一方面,今天的恐怖战争和二战不同,个人的破坏力能够达到二战期间的军队和战役的破坏力,自从9·11后,恐怖袭击警报级别上上下下,却从来没有解除。另一方面,科技加速发展,致使许多行业都有了几近核研究的重要性。一点点关键技术的外泄,可能带来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或者经济发展难以估量的损失。至于每个国家都在互派间谍,这已经是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商业部这样的责任部门感到紧张,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美国商业部提案和知识界的这种冲突,反映政府和民众思考角度的不同,也反映了现代社会本身的矛盾。这里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美国是个相对开放的移民国家,也是大量尖端技术的拥有者,这样的矛盾冲突就更早出现,更尖锐。且看美国政府和民间的讨论,最后会怎样来应付这个两难问题。

  (作者系旅美作家)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