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1日11:05 生活报

  公务员职业的种种显性和隐性的好处,加上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原来只是录用政府工作人员的考试,变成了全国高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最难的考试”。

  2004年10月18日下午,山城重庆万州区。50岁出头的“棒棒” 搬运工余继奎走在狭窄的人行道上,他的扁担不小心碰到了39岁的妇女曾庆容。争吵之中,曾打了余一耳光,而曾的丈夫胡权宗说了一句激起众怒而导致整个事件升级的话:我是国家公务员,出了什么事

情花钱就可以摆平!

  ———11月份,在几位中国社会学家的一次聚会上,这一事件,被作为了公务员考试热的一个旁注被提了出来。

  “中国第一考”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实在是热。

  据人事部统计,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但到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日,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有36.5万人参加考试,在一些热门职位上,录取比例超过10001。

  这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远远超过高考和考研,被许多网友称为“中国第一考”。

  事实上,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报名人数就一路攀升,五年里分别达到32904人、62268人、121165人、360240人、541552人,增长幅度分别为89%%、95%%、197%%、50.3%%。

  而且,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高学历的越来越多,一个盛行的说法是,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队伍是“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

  连一些已经工作多年的人,也不耐寂寞加入报考大军。数字显示,今年社会在职人员的报考人数显著上升,与去年相比提高了18.7%%。

  二十年的风水轮流转

  事实上,万州“10·18事件”中的胡权宗并不是国家公务员,在次日凌晨的一次电视采访中,他承认自己是昊盛房地产水果批发市场的一名临时工。

  社会学家举出这个例子想表明的是,在“公务员考试热”的情境下,民众对公务员那些隐晦而复杂的心理。

  从一开始引进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开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一直参与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命题工作,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时,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从国外引入中国,就此结束了政府机构遴选的非制度化特色,人事部和中组部制定了规定,叫‘凡进必考’,即国家机关凡补充人员都要通过考试。”

  谢小庆介绍说,一开始公务员考试并不那么热,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2000年,总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不过4万多人。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并不以进政府机关为最理想目标。一项名为“中国青年的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1984年时,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对理工科感兴趣,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

  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年们开始重视经济收入,同样的调查显示,这个时期,对理工科感兴趣的大学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89.3%%的青年希望从事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高的职业;若“双高”达不到,则选“单高”,经济收入可以暂不考虑。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商热”成为社会的聚焦点,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下海”。不过,一位在当年就颇有影响的学者告诉记者,“公务员里那时真正下海的还是有资源有本事的官员居多,他们利用开始时的权力和拥有的便利资源为自己淘了第一桶金。”

  到了1992年后,另一份名为《’92青年热点透视》的调查报告显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当时青年“最迫切需要”,成群结队的大学生开始踊跃奔赴沿海开放地区。

  这种“好日子”在1995年、1996年左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而开始变得不再那么自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说,“到了1995年,通货趋冷,银根紧缩,大量的下海者又纷纷上岸。”

  而现在之所以出现了公务员考试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在分析了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的社会职业变迁之后说,“这和大环境相关,也和公务员职业在当前的社会地位相关。”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