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洪战辉精神凸现一种“自救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0:20 红网

  《河南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的长篇通讯,最近在《郑州晚报》首发后被众多媒体转载,洪战辉因此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他的故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顽强打拼,百折不饶,不懈追求”的精神,凸现出公民强烈的“自救意识”,令人油然而生敬佩,值得在社会推崇。这与前些时媒体陆续爆出的“大学生卖身救某”形成反差,让那些“卖身救某”者的“无奈”变得苍白无力,显得相形见绌。人们先前由“卖身”者所产生的道德与人伦困惑而形成的心理落差,仿佛也因洪战辉精神而骤
然回升。

  12年前,年仅13岁的洪战辉父亲疯了,妹妹死了,母亲走了,而其疯父又捡来了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他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承担起养育捡来的小妹妹的重担,他把小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靠做些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家计与学业,还给父亲治病。面对人生的困境,他也曾“向天长啸,伏地呻吟”,但他后来明白了:“长啸无用,怨恨无能。”他那种强烈的“自救意识”在困境中锤炼而成。

  再看看那些“卖身救某”者曾经发出的求救承诺:“我多么希望有好心人能救救我妈妈啊!我宁愿卖掉我自己!……”“谁愿为我患白血病的弟弟支付医疗费,我毕业后就为谁无偿工作一辈子。”“只要他能让姐姐好起来,我就‘以身相许’……”这样的求救,虽然能够博取人们的同情,但总还是让人心里“别扭”,这理性吗?值得吗?合乎伦理道德吗?媒体连篇累牍地登载这样的新闻,或许能为求救者募到一些资金,但也让人担心道德与人伦的取向由此而异化、滑坡。

  洪战辉家中也有病父,也需要钱去治疗,但他却婉拒了学校的捐款,他说:“比我困难的人有的是,更重要的是我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养活自己了。”他告诉媒体记者,他和妹妹生活得很好,非常感谢全国各地的热心公众及海外华人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但他和妹妹并不想接受捐款,他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得更好,希望大家把捐款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听到在困境中的洪战辉这样不畏艰难的话语,才更能激励人们坚守道德人伦的底线,由此而增强“自救意识”。据称,当地媒体推荐洪战辉为2005年“感动中国”候选人已得到央视的首肯,希望他能正式入选,成为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楷模,激发更多人的“自救意识”。

  这么说并不是主张放弃对贫困人口生存状况的拷问、社会保障的诉求、

医疗体制的改革、福利事业的发展而片面地强调“自救意识”,而是要从洪战辉艰难的人生跋涉和另一些“卖身救某”等事件中,分辨出应该“取”什么,“舍”什么?决定“扬”与“弃”,汲取经验与教训,以期提升公民“自救意识”,消除某些人的依赖思想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

  (稿源:红网)

  (作者:吕霜)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