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双周话题]“一抓三促”与县域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2:55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确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非常重要。目前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主要有三:一是集中力量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县域二、三产业,以积累资金,增加财政收入。县级经济发展了,工业反哺农业有了物质基础,城镇化自然形成;二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三是“一抓三促”,即抓农村劳力转移就业,促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全面规划城乡发展,着力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转移就业基础工作,狠抓人力资本的培育,促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种思路意在使欠发达市县尽快改变贫困面貌,从短期来看,是发展经济的捷径,但要注意摆正与“三农”工作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拉美陷阱”的教训应引以为戒。第二种思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工作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性的进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的“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单个的农民个体,且应当连同整个农村都要尽快地达到全面小康并不断走向富裕。同样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足够的有一定素质的劳动力,则是“三化”的支撑,否则“三化”的目标就会落空。就此而言,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便是抓好“三化”的本质所在。因而在工作程序、位置安排和力度上,我们应当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个关系全局、非常重要的问题来对待。不能见物不见人、忽视“三化”中人的因素。从当前来看,“一抓三促”比较能全面、准确地体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要求,是比较现实的正确的战略选择。“一抓三促”不仅仅是一种提法,它的内涵实际上相当丰富,意义相当深远。其内涵和相互关系,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点:

  1、“一抓三促”的前提是“一抓”,优先抓好农村劳动力高质高效转移就业。传统的思维是,抓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佳。如何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区域经济,工作着力点应放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上。所有资源中,劳动力资源是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效开发人力资本的前提下,要努力发展工业,重视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就业岗位,逐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内转”份额。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又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释放出大批劳动力,为工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城镇化自然而成。对于农业大县,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必须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县级财源建设和构建富农、富民的强县。其中,富农是第一位的,抓好劳动力高质量高效益转移就业,促进“三化”加快推进,凡是有利于富农的措施都应采用。像我省这样不具备物质资本优势的农业地区,所具备的最大潜在优势是劳动力资源充裕,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做出我们自己的大文章,以加快发展自己。

  2、“一抓三促”的传导途径是“三促”,在“三促”中实现高质高效转移就业。这一思路改变了把劳动力看成是包袱、消极看待劳动力转移的做法,对于促进三化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一,劳动力转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户虽然有了生产积极性,但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脆弱。农业产业化是将保护农民积极性和提高组织化程度有效结合起来的组织形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缺少的是职业农民,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的市场经营能力,更擅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农民更能适应和推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转移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又推进了转移,形成了良性循环。其二,劳动力转移质量的提高能够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工业份额上升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农民转移到城镇就自发完成了,它要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需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处于产业升级中,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加快,我们必须抓好劳动力转移质量的提高,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其三,农民知识水平提高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条件。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民身份的简单改变,而是转变为市民的农民能够长期地在城镇稳定下来,同时他们还必须承受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的冲击。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在城市里很难谋求到一份适合的职业,也无法成为市民。

  3、“一抓三促”的归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工农统筹发展。“一抓三促”本身不是目的,它的归宿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体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向全面的、高层次的、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生活迈进,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省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