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少年应识愁滋味(人民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5:16 人民网-人民日报

  范敬宜

  今年暑假期间,首都好几家高等院校为了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虽然时间不长,收获都很丰富。不少原来对农村状况一无所知的大学生,通过耳闻目睹,增进了对国家、社情、民情的了解,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发生很大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媒体的传播,引起了社会的注意,也使学校进一步加深了对实践教育重要意
义的认识。

  我收听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几次有关的系列节目,很受感动。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一位大学生在农民家里了解到,他们唯一的儿子不久前因感冒引起并发症不治死去。学生问:“当时为什么不送医院?”回答是:“住不起。”又问:“为什么不吃药?”回答是:“吃不起。”孩子活到十几岁还没有吃过一次药。这使大学生大吃一惊。另一件是,学生们在农家吃饭,佐餐的总是只有一大盆熬白菜,他们感到很奇怪,因为在家吃饭至少有两菜一汤,而且总有一点荤腥。后来了解到,这带油星的熬白菜已经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了,平时村民们自己一日三餐都吃咸菜。这又使大学生们大吃一惊,初步懂得了城乡差别之大和农民生计的艰难。

  对于曾经在贫困农村生活过的人来说,这样两件事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一直生活在“蜜罐罐”里的年轻一代,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这说明,他们太需要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而今天,他们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机会实在太少。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其中8亿人口在农村。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国情。8亿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民的逐步富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没有稳固的基础。无疑,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除了几千万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还有许多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窘迫的状态。如果对这个基本国情缺乏足够的了解,想问题、做事情就会发生战略性的失误。作为我们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不能从青少年时代就努力树立这样一种大局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恐怕并非危言耸听。

  比起他们的先辈、父辈,现代的青少年显然要幸福得多,舒适得多。在大学生中,像过去那样成天为衣食发愁的恐怕已是极少数。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太幸福了也容易使人不感觉幸福或者意识不到身边还有许多不幸的人,忘记自己对不幸的人群应负的责任,容易把自己眼皮底下零点几平方公里内发生的小事当作天大的事情,而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发生的大事漠不关心,变得眼光狭窄,感情脆弱,受不了挫折,经不起风雨。试想,连穿脏的衣服都要用快递寄回家去洗,想吃馄饨竟要妈妈特地从几千公里外坐飞机送来,将来怎能关心贫困者的疾苦?怎能带着深厚的感情去为人民服务?

  《尚书·无逸篇》有句警语:“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这是周公告诫子孙的话,意思是没有体验过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滋味,就会变得放纵、荒唐———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走向腐败,当然也难以肩担治国的大任。这句3000年前的至理名言,应该说至今仍有现实的警示意义。

  有一位作过农村调查的大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很欣赏辛弃疾的那句词:‘少年不识愁滋味’,觉得这是人生的规律;现在我想应该改一个字———少年应识愁滋味。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都应当引导、鼓励孩子们去品尝人生的‘愁滋味’,这对他们的成长将会大有好处。”

  现在,寒假快要来到了,有条件的高校是否可以把暑假做过的那篇“文章”继续做下去呢?

  《人民论坛》2004年卷已出版,欲购者可汇款至人民日报评论部。邮编100733,每本定价30元,邮资免付。

  《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