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航油填平债务窟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8:26 环球时报

  

中航油填平债务窟窿
2005年7月3日,杭州机场,一辆中国航空油料公司的油罐车正在为飞机加油。

  (法新社图片)

  12月5日,历时一年多的

中航油(新加坡)股份公司(下文简称中航油)重组终于尘埃落定。重组后,中航油
股票
有望在年底或明年初恢复交易。

  中国企业公信力遭受考验

  去年12月1日,中航油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5.5亿美元,造成严重资不抵债,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新加坡引起轩然大波。

  此前,中航油曾是新加坡最佳上市公司,其经营管理经验还曾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列入MBA教学案例,这在中国海外企业中尚属首次。原总裁陈久霖更是当地媒体的宠儿,被称为“来自中国的打工皇帝”。

  但丑闻的曝光使中航油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形象顷刻间颠覆。一夜之间,陈久霖被停职,面临新方的起诉;公司股票惨遭停牌;7000多名新加坡小投资者因此蒙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当地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信心也降到谷底。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公信力遭受严峻考验。很多投资者明确表示,以后将对中国赴本地上市的企业谨慎选择。中航油也因此获得了“第二个巴林银行”的尴尬头衔。

  借重组改变形象

  为挽回投资者信心,中航油不得不煞费苦心,寻找出路。12月5日,公司召开记者会宣布,中航油母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下文简称中航油集团)、BP石油公司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与淡马锡的非直接全资子公司将共同注资1.3亿美元,帮助中航油进行重组。依据三方签署的协议,三方将分别占有51%、20%和4.65%的股权。重组后,中航油集团仍然保持着控股股东地位。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次重组不仅能为中航油填上资金窟窿,免遭破产,而且可以帮助中航油重塑企业形象。公司特别工作组组长顾炎飞在记者会上说,“我们不是为了重组而重组,而是为了它长远的发展和怎么样从重创中恢复过来”。

  BP借机进入中国航油市场

  此次重组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BP。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巨头,BP已经借旗下的两家在华合资企业,活跃于中国的航空油料市场。业界普遍认为,此次注资中航油将对BP拓宽中国

能源市场份额有很大帮助。

  由于当前中国尚未开放航油市场,中航油是唯一的航空油料进口企业,入股中航油后,BP也得以借机进入中国航油进口市场。同时,相比于淡马锡拥有的4.65%股份,BP取得的股份不仅高达20%,而且还将在董事会中占有两席,并可对公司关键的贸易及公司治理和控制职位作出任命。这无疑使BP在与中国最大航油燃料公司的合作中,获得了实质性优势地位。

  巨额学费不能白交

  作为挽回声誉的一个举措,中航油重组方案中也包含着恢复股东价值的内容。重组之后,小股东将获得14.35%的股权。对此,新加坡当地媒体评论说,重组不仅能让饱受煎熬的小股东得到一些安慰,也能使中航油借BP的品牌与声誉获得新生。当地业内人士则认为,BP在能源领域拥有的专业经验,能够帮助中航油在解决弊病时对症下药,因此对重组后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至此,吸引了无数目光的中航油重组终于尘埃落定。巨额学费不能白交,人们期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入股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注入,也能促使中国企业完善内部监管机制。而这一点,正是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的关键所在。▲

  《环球时报》(2005年12月09日第十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