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集中供热何以力撑"暖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9:01 河北日报

  记者观察

  在能源消费向节能转型和环境压力等多方诉求下,大多数城市选择了集中供热。但从这一制度诞生起,城市用热户和供热单位之间的纠葛好像就没有停止过。在分散供暖时代由千"家"万"户"支撑的暖流和分散的供暖风险,如今集中在单一供热部门身上,风险一旦爆发,就成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危机",成了城市管理者回避不了的新课题。

  又一个冬天,市民们的目的依然很单纯---希望冬天里的城市能无忧无虑地温暖起来。集中供热背后暗藏三方纠葛

  邯郸部分市民在经历了寒冷的一周后,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全力应对,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但集中供热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在许多北方城市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从网络上几乎能找到北方每一个大中城市关于供暖的信息。有无暖可取的居民在抱怨,供热企业被欠费用的苦衷和政府一再保证、承诺下的协调。

  就在记者所居住的省会某小区,因为物业公司撤离,供暖一度陷入僵局的时候,甚至有居民打听一些事业单位家属院有没有人卖房的信息。“

开发商的小区太没有保证了,还是单位的房子取暖有保证。”该住户无奈地说。

  其实,在城市集中供热制度实行几年来,即便是原来自备锅炉取暖的事业单位也正逐步被集中供热所取代。一个城市一般由当地政府授权一家热电企业特许经营。集中供热是众多城市在国家推行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后做出的选择。

  按照两年前建设部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停止福利供热,实行用热商品化、货币化。二是逐步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的办法,提高节能积极性,形成节能机制。三是加快城镇现有住宅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四是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供热企业改革,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

  于是,围绕集中供热,居民、供热企业和政府三方陷入了纠葛之中。

  随着城市取暖从福利化向货币化转变,一些居民难以适应,于是拖欠取暖费的现象出现了,加之在集中供暖初期城市供热设备未能及时跟进,一些用户并没有享受到暖冬,随之而来的是供热企业对欠费小区实行禁供,如此居民更是以欠费相抵抗。一方面居民呼吁暖气供应,一方面供热企业大诉苦衷,处于集中供热改革初始尝试阶段的政府部门只能像救火队员一样,哪里出现问题,就赶到哪里。集中供热的支撑是分户计热

  城市集中供热是指由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供给一个城市或部分地区生产和生活使用的供热方式。

  在国外尤其是欧洲,主要采取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方式。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国家纷纷开展节能运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供暖体制。

  而结合当前我国节能型社会的倡导和资源消费结构的政策性引导,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一家一户“炉火照天烧”的情景正在成为历史。集中供热是各城市结合现实做出的选择。

  集中供热不仅可以提高供暖效率,节约能源和运营成本,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污染压力。石家庄市冬天空气质量比往年明显好转的原因之一便是集中供热。

  有人曾提出,既然集中供热需要的分户计热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为何不推广使用燃气式电热炉和电采暖方式实现分户独立供暖呢?

  从目前运行的一些社区情况看,这种采暖方式因为其费用过高而遭到很多人的抱怨。而且,在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多层、中高层住宅中,当前的技术水平并不适合电采暖等分户独立供暖系统供暖。而在居住密度较小的别墅建筑中,它的优势才能有所体现。因此,还是集中供热、分户独立供暖、分户计费才是最方便、最舒适、最安全的采暖方式。集中供热亟盼完善体制机制

  仔细分析取暖设备关键时刻“掉链子”,用户欠费等表层问题的成因,有关人士认为,这些归根结底都是集中供热当前体制不完善造成的结果。

  有人提出,在住房制度和就业制度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如果不能让供暖和取暖行为变成完全的市场交易行为,就不可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要让供暖取暖成为完全市场化的买卖行为,技术上必须实行分户供暖和分户计量。对此有些地方开始进行尝试。

  不过,分户供暖和分户计量,推广起来却面临重重困难。山东威海和德州两地的试点进展缓慢,而济南市实行分户计量试点的两个小区也都出现了纠纷。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热计量”收费方式涉及到房屋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等多个问题,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标准来配合。如果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分户供暖的计量设备将成摆设。

  也有经济界人士建议,城市供暖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在集中供热的格局下,还需要打破供暖行业垄断,引入竞争。这不仅可以提高供暖效率,节约能源和运营成本,而且因为并非一家垄断,一旦出现意外,可以紧急调配热源,减少供热不足给城市带来的风险。美国大停电让日本人看到了城市能源供应分散布局的必要。

  种种建议的背后,都需要政府来促动完成。

  除了引入市场竞争,政府还要建立改革费用承担机制,消除供暖福利中的不公平性。第三,必须完善现行政策法规,将供暖行为逐渐市场化。同时,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配套,在

物业管理、建筑、低收入家庭保障等制度方面,充分考虑供暖体制变化的影响。

  结合不久前哈尔滨市“大停水”事件,人们生活秩序井然的背后,便是政府对市民的坦诚以及积极负责、作为的态度。显然,在居民们最需要暖气的寒流中,供热企业突然发出要检修停暖的信息,很难令人信服。

  供暖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财政、人事、环保、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的复杂社会工程,要让温暖真正走入百姓家,对政府而言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

  一系列改革建设需要时间,但严冬不等人。如何在种种“意外”中保证市民们取上暖,需要政府拿出过硬的应急预案来。□本报记者张许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