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6:5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2005年12月5日)

  黄志光

  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共汕头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市委高度重视《建议》的起草工作,林木声同志多次主持会议讨论研究,对《建议》的整体框架、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要求。市委常委会、市委中心组学习会对《建议》进行认真地讨论、修改和完善。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前,还广泛征求了八届市委委员、市委候补委员,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各区、县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党组(党委),市各人民团体党组,中央、省驻汕各单位党组(党委),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可以说,《建议》充分发扬民主,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是中央、省委精神与汕头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民主决策的结晶。《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据此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下面,我对《建议》作说明。

  一、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基础。《建议》指出,“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在负重中拼搏、在困境中奋起、在继承中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按照“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呈现上升态势,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出现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建议》指出,“十一五”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振兴汕头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既面临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内区域联动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汕头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经济保持稳定,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全国呈现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发展格局。省委、省政府把扶持东西两翼发展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一个大战略。这些将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从自身讲,我市内部环境逐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上升态势,为今后加快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经过“十五”时期的磨炼,干部群众更趋理性和成熟,更加珍惜今天的发展局面,同心同德为谋求汕头的振兴而奋斗。这是我们今后加快发展的精神财富。

  同时,应该清醒看到,我们正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一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也给“十一五”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二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竞争力较弱;三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四是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突出,行政效率还不高,投资软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五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城镇化任务很重等。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落实“五个统筹”,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关于我市“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十一五”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振兴汕头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央、省委的部署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建议》在提出“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十一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贯穿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围绕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议》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扩大经济总量与提高经济质量的关系。我市要实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壮大经济总量。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二是引进资金技术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自主创新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环节。我市经济以订单加工式低端配套产业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在继续扩大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上,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形势,有效化解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制约,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扩大有效投资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系。连续多年的低投资率,制约了我市的发展。要尽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投资拉动,增强发展后劲。同时,考虑到我市资源短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既要加大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更要集约利用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推进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系。目前,我市城市化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提高城镇化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城镇规划,完善城镇设施功能,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五是加快经济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维护、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的社会发展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社会发展基础。

  在综合分析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包括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里,我着重就两个重要指标作说明。一是关于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按照我市年均人口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计算,实现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需保持在10%以上。从目前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看,虽然压力很大,但只要我们思路明确,团结拼搏,真抓实干,这个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二是关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建议》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这是根据中央、省委提出的要求和我市的客观实际提出的,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央提出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省委提出降低13%以上。我市提出这个目标,主要考虑我市的综合能耗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只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我市“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这里,我重点说明以下六个问题: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规模小、增速不快、工业化水平低、支柱产业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工业以传统的加工型轻工产业为主,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6.2%。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选择高增长、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加以发展和培育,尽快发展壮大,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素质。《建议》提出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利用港口资源,重点发展石化、电力等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培育战略性产业;建设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的工业园区,鼓励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和集聚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二是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从汕头的实际出发,提升传统商贸优势和发展层次,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特色会展业、滨海旅游业、专业中介服务业,适度发展房地产业。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投资拉动乏力,制约了经济发展。投资是推动经济有效增长的途径,必须按照建设一批、规划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按照适度超前、统筹规划的原则,力争上一批重大项目,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重点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以大港口为核心,海港、空港、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华能海门电厂尽快上马建设。四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全民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处于较低水平。“十一五”期间,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健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四个重点,发展高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使我市成为粤东地区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区域性科技中心。《建议》强调必须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研机构转制,增强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加大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构建社会性、行业性、区域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互动发展。三是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组织产学研联盟。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

  (三)提高开放水平,做大做强内外源型经济

  汕头经济的发展,是自主发展和对外开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大做强外源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外源型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全球战略眼光谋划对外经济发展。在狠抓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吸收外资规模的同时,要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瞄准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鼓励和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活社会投资,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2004年我市民营工业企业的产值达到8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1%,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汕头发展的突破口、主要出路,是富民富市的政策。要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待遇;支持民营企业体制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投资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社会化服务。

  加强区域合作,对于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与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产业、资金、技术转移。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市化是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必须以建设经济强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用长远的战略眼光谋划城市发展新格局,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建议》明确提出,要按照“东西扩延,南北对称,中心带动,区域协调”的要求,加快规划和建设“三条经济带”,构建城市建设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力争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上取得突破。重点是加快“三条经济带”的规划建设。这是着眼于汕头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汕头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战略腹地。东部城市经济带西起海湾大桥,东至澄海莱芜,全长22公里,围海造地近20平方公里,是汕头近期规划建设的重点。以河口整治、堤路结合建设为切入点,将建成百年一遇的防洪抗灾大堤、高标准的市政大道和亮丽的生态景观带,形成金融、贸易、办公、文化及商住一体化的中心,促进整个城市的东延,扩展城市的发展空间。目前正在加紧规划和上报审批工作,争取在“十一五”前期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带由濠江一直到潮南的井都、田心,全长30公里。由石化园区、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潮南工业片区组成,规划6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依托广澳港区、潮阳港区和保税区,作为发展石化工业、临港工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工业经济带在完成分区规划的基础上,争取尽快启动第一、二园区,并规划2~3平方公里的产业转移园区,借助外力引进重点项目。生态经济带从南滨路西延穿越濠江、潮阳、潮南,将建成生态农业组团、水产养殖业组团、高新技术产业组团、城市组团。总之,要通过带状规划、组团建设,促进全市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新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市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着力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大力培育经济强镇,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改革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经济特区建设的生命线和灵魂。我们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和不断深化改革,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建议》强调,要保持创新锐气,敢闯敢试,大胆探索,健全市场体系,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着重要在五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法治政府。重点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创新行政决策机制,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实现行政提速。二是深化财政体制和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和财政收入管理,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逐步推行预算公开,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有效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地方金融发展。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以财务监管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市直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四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进市政设施和各类特许经营权市场化运作进程。五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努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六)全面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着力构建和谐汕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的执政使命。围绕中央提出的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构建和谐汕头的阶段性目标,重点工作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强文化大市建设。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把我市建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区域性教育中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大力发展卫生、体育等事业。二是强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管理。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广东贵屿废旧电器拆解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重视解决民生民安问题。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办好“十大民心工程”,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构建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村(居)民自治,推行和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工作规范化建设。

  《建议》强调,完成“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议》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做好“十一五”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励精图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