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思路·大气魄·大视角·大手笔·大统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07:5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新起点上看成都实践(下篇)

  本报记者高纪开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为了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但不仅仅限于此,更是对区域发展模式全面而深刻的调整,是要形成一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科学发

展良性机制。

  规划满覆盖、社会事业惠及全市居民、项目年为发展夯实后劲……一项项举措,无论是宏观的,还是与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其目的都是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它们书写着两个大字:为民。

  大统筹为干部成长提供了大舞台,也更加需要干部满怀激情、勇于创造,用发展的办法去破解前进中的众多复杂难题。在使用中培养、在工作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今天,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成都“十一五”蓝图即将绘就,新的战鼓又在擂响。我们要在精神词典里再镌刻上四个大字:锲而不舍。

  大统筹透出大气魄:

  全面性、深刻性

  2004年6月1日,一块新鲜的行政机构牌子在金牛区挂出: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此前,这个机构的牌子是“农业局”。

  一个机构名称的变化,传递的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二元分割的城乡管理,在一页页地留给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城乡管理“一盘棋”。

  一年后的今年6月,我市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对区(市)县农业管理机构重新布局、综合设置:五城区设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撤销农业部门,其职能划入推进局;郊区(市)县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等农口部门与农工办合并,统一设置农村发展局。

  成都市的思路是: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把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让城市文明向农村普及。

  因此,市委要求:新机构配备的干部,一定要是精兵强将,对城乡情况、各个产业、各方面政策都熟悉,是统筹的思想。

  在城乡矛盾中,乡发展不够甚至比较严重地滞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成都市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利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探寻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但还不仅限于此。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更是对区域发展模式全面而深刻的调整。

  同全国一样,一个时期以来与“三农”问题同时存在的还有: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无序竞争……毋庸讳言,这样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是不和谐的。

  如何从根本上解开这一个个矛盾之“结”?

  成都的战略选择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一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区域科学发展良性机制。

  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互动共促,同发展共繁荣。

  这符合中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要求。

  成都市在党的十六大后即开始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之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针后,成都进一步坚定了决心,把中央、省委精神及时转化为具体的部署和行动。

  2004年市委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六句话”基本要求,体现了严密性、完整性、科学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可以有效发挥大城市对大郊区、重点城镇对一般地区的辐射、吸纳、带动作用(第一句“以中心城区、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可以有效遏制盲目发展、无序竞争,不留历史遗憾(第二句“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可以打造动力强大的“发动机”,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第三句“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发动机”加油,使城乡各类资源互动互促,配置到最能实现效益的地方(第四句“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政策障碍,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第五句“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最终让农民的生产、生活、居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和与城市逐步同等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也由身份界定转变为职业界定(第六句“以农民身份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今年11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在成都调研时评价:“六句话”抓住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双流县探索的“三个集中”,本质上体现了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根本途径,由市委、市政府总结完善并向全市推广: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这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手段和检验标准。

  “三个集中”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工业集中发展是关键。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促进集约型增长方式,形成产业聚集优势,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从而增加税源、壮大财政,增强反哺农村、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集中居住变市民的能力,同时还能为土地集中经营后的农民和集中居住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基础。这可以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有效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村消费能力,扩大二三产业的市场需求。

  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是根本。这可以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促进农民逐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城市文明,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向“新市民”转型,同时也因聚居而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为一部分“新市民”从事服务业创造市场空间。

  三者互动互促,循环作用,形成环环相扣的“连环”效应。

  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新认识: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扎实有效地推进“三个集中”。

  一系列重大举措,都书写着两个大字:为民

  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成都城乡纷纷推开。

  规划目标,锁定“满覆盖”。

  2003年7月,迎宾大道两侧的两处超越规划红线的大楼,在爆破拆除中轰然倒下。这尴尬的巨响,成为成都规划永远的痛。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从此,成都各级各部门更加视规划为城市的“宪法”。

  决策层提出:必须有一套着眼长远、适度超前、敢于突破历史框架的统一规划;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规划满覆盖。

  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笑称过去的规划局只能算“半个”:规划只针对城区,农村哪里谈得上,发展无章可循,“可是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连每幢农房都是按规划要求修建的。”

  而今,成都的规划不再限于59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也不仅限于3681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而是扩大到全市12390平方公里范围:哪儿发展制造业、哪儿发展旅游业等层次分明;上下游、上下风向、生态敏感区、城市发展区等因素统一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交通、水电、通讯、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城市一元规划、简单区域规划、“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越来越远的历史背影。

  社会事业目标,锁定“惠及全市城乡居民”。

  与过去的“半个规划局”类似,一位劳动部门负责人也戏称:过去的劳动局也像“半个劳动局”,就业、社保工作只限于城市。

  金堂县清江镇有位名叫范中将的农民,到韩国务工,月收入可上万元。可是,一道高高的壁垒横在面前:数万元出国费用无从筹措。

  就这样输在“起点”吗?

  如果在过去,范注定输在“起点”,因为就业政策体系没有覆盖农民。

  金堂县结合自己劳务输出大县的特点,创新政策措施,由县劳动局协助出国务工农民贷款。范因此于2004年9月贷到2万元,如愿赴韩。两个月后,他即可一次还清贷款了。

  范的经历,是成都市600多万正在和即将面临重大变迁的农民命运的一个缩影:大手笔之下,除了劳动就业,还有社保、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在逐步走向城乡一体,惠及全市居民,闪烁着“以人为本”精神的光华。

  项目年目标,锁定“支撑力”。

  发展的支撑系于产业,产业的后劲系于项目。去年底举行的市委十届三次全会为成都2005年定名:项目年。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举全市之力,成都要在这一年夯实基础,助飞“十一五”。

  盘点项目年,收获不菲:预计实际利用外资、内资分别增长80%和90%以上;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45.4亿多元,同比增长47.1%;英特尔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80万吨乙烯、地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过10多年努力,取得重大突破。

  一项项重大举措,无论是宏观的,还是与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其目的都是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它们书写着两个大字:为民。

  大视角里的深广、大思路下的实践,铸就种种精神:激情燃烧,创新不止,碰硬破难,求真务实

  随机暗访,成为市领导们调查研究、检查工作的一种经常性方式。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一批“不在状态”的干部在2004年初夏被暴露出来,治理不在状态干部工作由此展开。

  “组织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发展思路再好、制度设计再好,如果没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一切都将落空。

  大统筹的发展实践,为干部成长提供了大舞台,也更加需要干部满怀激情、勇于创造,用发展的办法去破解前进中的众多复杂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能源资源约束;体制机制亟待创新完善……

  市领导们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听实话、求实效;不畏难,敢碰硬、敢突破,狠抓“问题管理”。

  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贯彻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要求,成都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迅速提高,在使用中培养、在工作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一批有能力、有激情、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并走上了关键岗位。

  大视角里的深广、大思路下的实践,在成都干部队伍中铸就了种种精神:激情燃烧,创新不止,碰硬破难,求真务实……

  正是这支得力的干部队伍和全市人民的共同拼搏,成都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干部群众长期奋斗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上,不断破浪前进。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在省委全会前考察成都时指出:成都的成功典型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层次不断提高。如果没有各级干部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调动,成都市的工作不可能有这样好的局面。成都的发展实践,充分体现了干部工作的重要性。

  尾声

  透视成都近年来一系列实践,“大思路、大气魄、大视角、大手笔、大统筹”清晰而深刻。

  而今天,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成都“十一五”蓝图即将绘就,新的战鼓又在擂响。

  我们的前面,虽有荆棘、险滩,但美好的目标在望。

  我们在万里征途中走完了第一步,我们还将奔向远方!

  我们要在精神词典里再镌刻上四个大字:锲而不舍!

  (时政述评上下篇配文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王瑞林、王熙维、朱大勇、王若冰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