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经济周刊》:金凯平:开拓澳洲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5: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席梦婷)1987年,金凯平怀揣着1000澳元准备去澳洲留学,学习只是一个借口,他的真正目的是做澳中贸易。在飞机上,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同机去澳洲留学的人,很自然地,他受到了嘲笑。如今,金凯平的澳中集团已经是涉及房地产、国际贸易、中文出版、中医诊治、旅行服务、教育等多个产业的综合性集团,被誉为“澳中经济文化的金桥”,他的澳洲梦,已经开始放飞了。

  几乎被驱逐出境却获得了永久居留身份,1个月在宝活(Burwood)商学院建立中国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一节课没有上却拿到了毕业证书,9个月出版英文专著《中国贸易指南》……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金凯平都做到了,如今的他,领衔着一个涉足多个领域的综合性集团,在墨尔本市区拥有10座商业楼宇。这份经历有着浓重的传奇色彩。

  金凯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从决定去澳洲开始,我就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

  到澳洲最初3年,他是《移民导报》的首席记者、LV商学院国际部经理、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中国贸易指南》的作者,然而他始终想有一分属于自己的事业。再三权衡之后,他放弃了学业,开始发掘第一桶金。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医,决心让澳洲人接受中医。

  砂锅、草药、针灸,让一个中国人接受起来很容易,但对澳洲人来说,中医带有神秘甚至巫术的色彩,他们不相信各种“干草”熬出的黑乎乎的苦涩的液体能治病,当银针扎进身体的时候甚至紧张得昏过去,因此,澳洲的中医诊所多开在唐人街或者华人聚居地,但是金凯平不服气,他就是要把中医推荐给土生土长的澳洲人,他不信医好了几亿中国人的中医医不好1000多万澳洲人!很快,诊所开办起来了。第一个月末,金凯平做了结算,账面上亏损3000多澳元,第一桶金不是那么好赚。经过仔细分析,金凯平认为亏损的原因在于澳洲人对中医的认可程度低,他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放到了市场推广上。

  在墨尔本的大型超市、海边等人多的地方,金凯平带领着诊所的医生提供免费咨询和现场的按摩诊治;他还将诊所的宣传手册挨家挨户发放到住在附近的人家的邮箱里,并且每周拿出2000澳元做市场宣传,墨尔本大大小小几十家英文报纸上都有诊所的广告,重要报纸上定期还有诊所的介绍和软性的广告文章,当然,最有力的说服就是病例。诊所曾经用6个月的时间针灸治好了一个偏瘫20年的病人,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诊所的生意一下子上去了。

  这是金凯平至今引以为傲的事情,他开办的中医诊所是澳洲历史上第一个打入澳洲人居住区的中医诊所,为此,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还专门派人来考察,商谈与中国国内交流事宜。

  有了第一家的成功经验,金凯平很快开出了第二家诊所,两年的时间,他陆续开了6家中医诊所,正是这6家诊所,为他挣来了在澳洲的第一桶金——100万澳元。

  房地产是澳中集团的支柱产业,向这个方面发展,缘于金凯平首次买房置业,他称那次买房为“美丽的错误”。

  到澳洲2年后,金凯平经朋友提示,准备贷款买一套房子。因为手头资金有限,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好地段买旧一些的房子,要么在差一些的地段买新一点的房子,朋友推荐他买墨尔本市中心的旧房子,因为每过7、8年,墨尔本的房价就会翻一番,卖房子不仅是居住,也是投资。但当金凯平看到70年代建的阴暗逼仄散发着霉味的老房子时,他犹豫了。最终,他选择了距离市中心30公里的一套宽敞、明亮的大房子。

  10年后,金凯平放弃的那套旧房子升值100%,买的新房子只升值了30%。

  金凯平很快意识到了这次购房的失误,同时也明白了房地产的投资意义,他开始了在房地产上的投资“试验”。

  1992年,他买下宝活(Burwood)中医诊所不动产,卖掉后净赚20万澳元;1993年买下的Doncaster中医诊所不动产价值已经翻了一番,他没有卖,因为他想申请建4所房子的批文,拿到批文,这块地的价值就会再翻一番,达到70万;1994年买下一块湖边的地,出手后净赚了100万澳元。三次试验都非常成功,金凯平决定大举进军墨尔本的房地产市场。

  因为手头有了一定的资本,金凯平对将要投资的地产项目提出了非常苛刻条件:首先地要大,其次位置要好,最后价钱要合理。他开出的条件摆在地产代理面前时,所有的人都摇头:办不到!地大位置又好的价钱肯定高。金凯平的回答是:只要你想做这笔生意,你就能办到!于是,澳洲总工会大楼进入了他的视线。

  这座大楼位于一个十字路口,在墨尔本的中心轴上,对面是墨尔本最大的购物中心,侧面是中央火车站,环城有轨电车从这里经过,位置相当不错。他还了解到,1989年,曾有人出价1980万澳元要买这幢大楼,房主不肯,他的报价是2500万澳元,而现在,房主的报价降到了800万澳元。金凯平当时感觉自己捡到了金元宝。但是,他的朋友觉得他疯了,因为当时正值墨尔本商业楼宇的低潮,人们还普遍认为这座大楼风水不好,所有的租户进入大楼之后生意就没好过,最后只能搬走,经营不善导致维护欠佳,空调系统、卫生、消防、办公设备等等严重老化,租户只有一半。在当时的情况下投资这座大楼,无异于往火坑里跳。但是,金凯平认为,只要更新大楼里的各种设施,加强维护和管理,租户肯定会不请自来,他决定买下这座大楼。

  他开始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去跟房主谈判。房主是一个犹太人,而犹太人是众所周知的精明,和他们做生意,一般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金凯平决心用中国人的精明来对付犹太人的精明,当时的他还不是很清楚,在澳洲,房主的报价一般是没有什么水分的,做生意没有人还价,而他一下子就把报价砍掉了200万,这恐怕是那位犹太商人这辈子也没有碰见过的事。谈判很艰难,进行了两个多月还是没有结果。其间有一个中国领导来访,知道情况后对他说:金凯平呀,不要太急功近利,要量力而行,其实,你的实力是大家清楚的。那位领导对他的情况比较清楚,言下之意是:你是买不起的,不要整天做买房子买大楼的梦了。对此,他一笑置之。在第三个月的谈判中,犹太人让步了,最终,金凯平以550万的价格买下了总工会大楼。买下大楼后,金凯平才知道,这座大楼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以澳洲前总理霍克命名,叫“霍克大楼”。

  这笔交易犹如在低迷的墨尔本房地产市场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澳洲唯一的经济金融报纸《金融综述》评述道:墨尔本商业楼宇市场在低迷了5年之后开始恢复,澳洲总工会大楼于昨日顺利成交,这象征着墨尔本经济的复苏。据专家推断,墨尔本的商业楼宇将会在3年内持续上涨,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

  大楼到手后,金凯平立即投资更新了地毯、电梯、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粉刷墙壁等,1年后,大楼的出租率就达到了100%,1998年,大楼涨到了2000万澳元,2001年,大楼的价值已经超过了3000万澳元,《金融综述》的预言实现了。

  来澳洲不到1年就获得了永久居留身份,金凯平的经历让许多同样来澳洲的中国人羡慕不已,他们经常到金凯平的住处小聚,向他打探移民的问题。他们还建议,干脆办一本专门报道移民消息的杂志,指导华人办理移民。金凯平也不是没有这个想法,但是他当时管理着两家中医诊所,还要攻读博士学位,根本没有时间再办杂志。这时候,一件意外事件促使他立即着手开办杂志。

  和金凯平同机来澳洲的Jack,一直没有什么成就,觉得没脸回国,澳洲政府也没有赶他走,但是他没有永久居留身份,又不能踏踏实实的留下,苦闷的Jack带着同居女友出去吃饭,心里烦闷又喝了酒,回来的路上出了车祸,那个叫Amy的女孩永远离开了人间。

  金凯平决定帮助像Jack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利用传媒优势,让澳洲政府及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留学生的困境和价值。很快,《新移民》杂志创刊了,主要报道留学生关注的事情,也有中国国内的报道和文学版面,由于内容和留学生息息相关,受到了留学生的普遍欢迎。

  办了几年后,因为太忙,《新移民》停刊了。到了新千年,金凯平事业越来越大,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报社会,鉴于《新移民》在华人圈里大受欢迎,他决定创办一份华文报纸。很多人讲,办报纸等于自杀,在英语国家里办华文报纸,就更等于自杀。但是,金凯平有自己的道理:报纸是社会公器,是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传递的渠道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实践与监督,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是金钱很难买到的。他认为办报只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方式。

  在他的主持下,《澳洲侨报》办起来了,这份报纸每周三出版,32个版面,免费发行。它为来澳洲留学、投资的人提供了一个信息咨询平台,介绍澳洲移民办理、各行业投资现状等,深受当地华人欢迎。

  如今的金凯平,生意越来越大,他领导的澳中集团,从事着房地产、中医、报纸、教育移民等多个行业的经营,他还发起成立了澳中房地产协会,为两国房地产企业提供服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