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生气问题"的制度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5:47 人民网

  【内容提要】读书人数量少,具有书生气的人也比较少,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人们会非常珍惜读书人,并因此看重读书人身上的书生气,包括书卷气、墨香味,因为稀缺的读书人对于个人、集体或者社会,都是很有用的人才。这时,书生气不是问题。

  在本文,我想探讨一下"书生气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据此而分析解决"书生气问题"的建议。

  首先,"书生气问题"的产生,可能与一个社会读书人数量少有关。

  读书人数量少,具有书生气的人也比较少,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人们会非常珍惜读书人,并因此看重读书人身上的书生气,包括书卷气、墨香味,因为稀缺的读书人对于个人、集体或者社会,都是很有用的人才。这时,书生气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未读过书、读书比较少、书生气也相应较少的人,在新的书生来临的时候,会感到竞争的压力,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如果他们在一定范围里占多数,那么人们就会看轻读书人,甚至厌恶书生气。当然,人们对于读书人的不满,表面上会借助比较"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指责读书人考核不合格、工作不努力、吊儿郎当,甚至生活作风有问题等。如果这些指责都不过是借口,这时,"书生气问题"就产生了。

  就此而言,只要一个社会教育发达了,大学生的比例在同龄人中间能够达到50%以上的水平,相当部分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成人通过继续教育,也完成了同等教育,这时读书人就在整个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了书生气,而没有书生气的人,通过各种途径想沾上一些书生气,书生气自然也不成为问题了。在教育发达的社会中,没有什么"书呆子"、"傻博士"的称谓,可能就是一个证明。

  其次,我想到的是,"书生气问题"的产生可能与学校教育有关。

  我在国内的学校里,从小学到博士生毕业,总共读了20年书。在学校里,我感觉不到自己有任何"书生气问题",只是在放假之前老是听师长说,社会是复杂的,假期要小心。但是,社会到底有多复杂,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连接,学校似乎没有提供什么有效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满怀理想的、充满书生气的学生毕业后走向复杂的社会,难免会碰上"书生气问题"。

  这一分析的言下之意是,中国的教育,需要在理想与社会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多下功夫,让学生更多地在学校里就真正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在未出校门之前,就知道可能发生的"书生气问题",从而有所准备。

  第三,"书生气问题"的产生,可能还与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因应策略有关。

  有书生气的学生,不是完全放弃书生气,与复杂的"社会"同流合污,就是不得不与现实作坚决的斗争,最后自己被复杂的"社会"排挤。这两种选择,都产生了"书生气问题"。

  实际上,选择绝不止这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选择,这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使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而在此之前,改革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生存能力,就成了解决"书生气问题"的应急性解决方案。

  在此,我宁愿设想第三种可能性,很多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对工作单位的具体生态及其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很快适应工作单位的环境,并运用自己的书生气,对工作单位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自己又不会不容于工作单位。"书生气"成为问题的故事肯定会发生,而"书生气"不成为问题的精彩故事,肯定也不少。

  希望能够听到更多的书生气成功的故事。因为这些成功的故事,无疑可以为已经碰到或者即将碰到"书生气问题"的莘莘学子提供很多具体的经验,更好地解决"书生气问题"。

  “书生气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2000年8月25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刊登文章,说具有书生气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碰壁,受人排挤,产生了"书生气问题",最后呼吁"正视书生气与我们时代的矛盾",让社会能够容纳书生气。由于笔者也是一介书生,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书生气十足,在国内也经常被称作"书呆子"、"傻博士",近来则被称作"真学者"或者具有"学者风度"。对于这些称呼,我一律认之为是可接受的称呼,实际上估计也没有演变成为"书生气问题"。但在网络上看到这一文章后,不禁有些感想,想探讨一下"书生气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据此而分析解决"书生气问题"的政策建议。

  首先,我想到的是"书生气问题"的产生可能与一个社会读书人数量少有关。读书人数量少,具有书生气的人也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人们会非常珍惜读书人,并因此而看重读书人身上所具有的书生气,甚至是书卷气、墨香味,因为稀缺的读书人对于个人、集体或者社会,都是难得的人才,都是很有用的。这时,书生气不是问题。另一方面,未读过书、读书比较少、书生气也相应较少的人,在新的书生来临的时候,会感到竞争的压力,会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如果这样的人在一定范围里占据多数,那么人们就会看轻读书人,甚至因此而厌恶读书人身上的书生气。当然,人们对于读书人的不满,表面上会借助比较"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指责读书人考核不合格、工作不努力、吊儿浪当,甚至生活作风有问题等。如果这些指责都不过是借口,这时,"书生气问题"就产生了。就此而言,只要一个社会教育发达了,大学生的比例在同龄人中间能够达到50%以上的水平,相当部分未受过大学教育的成人通过继续教育,也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时读书人就在整个人口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了书生气,没有书生气的人,通过各种途径想沾上一些书生气,书生气自然也不成为什么问题了。在教育发达的社会中,没有什么"书呆子"、"傻博士"的称谓,可能就是一个证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