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东方-西方-匈牙利(6)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17:39 人民网

  

东方-西方-匈牙利(6)
埃格尔城当年与土耳其军队血战的城堡与纪念群雕。“公牛血”酒的名字来自这次战斗。

  应匈牙利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航空公司的邀请,在法国环宇旅行社组织下,驻巴黎的中国新闻记者于11月初前往匈牙利考察采访。

  对“裴多菲”、“多瑙河”、“匈牙利经济改革”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几乎都能耳熟能详。但今天的匈牙利到底怎么样,对我们还有着某种说近还远的神秘感。

  来自东方融入西方

  “匈牙利是匈奴吗?”匈牙利导游阿奇说,这几乎是每个到匈牙利的中国人都会提的问题。阿奇说她也说不清,但匈牙利即马扎尔人是由来自东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演变而来是毫无疑问的,只是千百年的历史变迁,马扎尔的语言与芬兰―乌戈尔语系有更密切的关系。公元896年,马扎尔人的七个部落在阿尔巴德(圣·伊什特万)的率领下跨越喀尔巴阡山脉,在多瑙河中游平原定居。公元1000年建国后,匈牙利人就开始书写一部东方民族融入西方的辉煌历史――也是一部与生存环境及外部列强磨合、抗争、图存的历史。其间有辉煌,也有痛若与教训。但作为一个移民部落,匈牙利人能够在千年时间里在一个特殊环境里保持自己民族的身份认同,不仅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还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保存并提高了民族整体的生存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

  马扎尔人在定居初期与周边国家民族相比,他们只能算是个小民族。目前匈牙利人口刚过1000万,但仍是内陆国家,三面环山;虽有广袤的多瑙河中游平原,却无出海口;而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匈牙利或无或缺。在气候上,匈牙利又是地中海、大洋和大陆三种气候特征的交汇处。这种地理、气候与自然环境考验着一个民族的生存能力,也考验着一个外来民族的适应能力。

  但匈牙利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适应新环境的民族。其开国国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大胆采取了一种向他国学习的决策,不仅改变原有的游牧习惯,皈依天主教,而且重新学习农业、手工业、学习国家管理的方法。对外来文化采取一种宽容兼融合的态度。而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开国君主圣·伊什特万的一句话:“外国人和外宾的益处令他们理应享有王国第六级尊位……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语言,不同风俗与习惯,也带来了不同的榜样和武器,这一切都为王国增光添彩,震慑着其他不知天高地厚的外蛮。因为,任何单一语言和风俗的国家只会是脆弱地昙花一现。”

  今天,当人们走在历经沧桑的匈牙利国土上,透过各种文明与文化遗迹,仍可以领略到圣·伊什特万的君子风范。

  地缘和平最珍贵

  正因自然秉赋所限,除了遭到外族入侵以外,匈牙利历代君主治国都采取了一种兼容并蓄、灵活而又现实的学习态度。没有自然资源的潜力,匈牙利可以无限挖掘的潜力就只有人民的聪明才智。翻看近代诺贝尔获奖人名单,人们发现匈牙利人或原籍匈牙利的人就有13名之多。而匈牙利人在数学、化学、计算机、音乐及核物理学上的贡献尤其突出。民族文化能够这样地“养人”令初次踏上匈牙利国土的外国人惊讶不已。

  匈牙利历史上有几段平稳发展的时期,但多数时间却摆脱不了欧洲列强争夺不断的大格局中。导游说,“历史上,匈牙利总是被称为欧洲的东方国家;而在冷战时期,又被称作处在东方的西方国家”。以史为镜,地处交通要冲的匈牙利深明“大象斗殴,草地遭殃”,因此和平对匈牙利扬长避短发展本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尤其显得重要。对匈牙利来说,相对“发展”来说,“和平”的分量更重一些。两次大战对匈牙利有着惨痛的教训,而战后的冷战时期,它处于东西方对峙的前沿。但也正是这种战略枢纽地位,有时也让匈牙利人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二战时期,苏军与德军在匈牙利巴拉顿湖展开最后一场防守战役,当时德军将多瑙河上的桥梁全部炸毁。匈牙利导游说,柏林墙倒塌之前,东西德一家人周末团聚的地点也选在巴拉顿湖,该湖周边大量服务业人员因此都会讲德语。柏林墙倒后,德国来巴拉顿湖的人少多了。自匈牙利加入欧盟之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欧盟各国来此旅游的人又多起来了。而匈牙利的经济发展也日益享受到欧盟大市场的益处。加入欧盟后,匈牙利积极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作用,努力发展人力资源的优势,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充当中欧地区商品交流的平台和商品集散地。

  匈牙利人说:他们最怀念的一段历史是奥匈帝国时期,不是喜欢奥匈帝国,但怀念奥匈帝国时期的匈牙利那种感觉。他们解释说,因为,当时的匈牙利赢得了五十年的相对和平稳定,所以能迅速发展经济、文化及各项社会事业,在几十年时间里将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半农业半工业化的现代国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