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写中国的史诗从抗战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0:05 红网

  68年前的12月13日是南京的“沦陷日”。12月12日上午9点整,现代快报“南京城的控诉———南京沦陷民间图片收藏展”准时与南京市民见面。作为第一次民间大屠杀收藏史料的展览,280张图片中有近40%都是第一次公开露面。展览地点设在南京市长江路文化艺术中心。快报与史料的收藏者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展览,还原南京1937年的历史真相,让更多有正义感的人们都加入到搜集史料、维护正义的行列中来。(据12月12日《现代快报》报道)这条新闻给我提供了关于中国史诗的一点思考。

  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学人是在寻找,而不是试图鼓动一种中国史诗的构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浩繁的史书中已经检查不出一点史诗的影子,哪怕是替代品,则是应该不会有多少争议的结论,再寻找下去,不过是重复一种侥幸。

  按照我的看法,倘若实施一种理性的构建,则从哪里开始,亦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不过,远去的“故纸堆”固然可以成为史诗的材料,荷马史诗就相当地倚重希腊神话,但是,以当下紧缺“诺贝尔文学奖土壤”的中国文学界,大概是没有荷马那样的天才的。“退而结网”,我以为,充满了铁血、人物、事件、证据尤其是“无时间距离感”……的抗战史,完全可以写出“中国史诗”的第一部。以定义而论,史诗是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它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绝世武功,“民间”和“叙事”早已经给史诗定下了一个可以随时进入的通道,就看我们能不能在时间过快流逝、“叙事者”过快老去之下把握住历史的契机——仅在南京,我的家乡父老,有多少人能够随口说出自己和自己的祖辈在“跑反”中的经历?!一个家庭的叙事或许是微弱的,可是,举国之家庭的叙事,将会汇集成一部“泛抗战史诗”。

  对历史的纪念仿佛是拾阶而行,每一个纪念的单元都会垒高我们的历史平台。最近的报纸上,到处是有关控诉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报道:现代快报作为媒体于昨天首次举办南京大屠杀史料展——南京沦陷图片展;2006年第一部网络原创军事小说《抗战狙击手》,昨日在南京举行了全国首发式;电视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从昨天起在央视首播……以南京为代表,中国的城市的相关控诉和揭露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和风格,极大地弥补了各个纪念领域的空白和增加了各个纪念领域的厚度。念及不久前公开命名为“抗战史诗剧”的《八路军》的播放和引起轰动,当下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构建史诗的冲动,甚至出现了一定的框架,剩下的事情是进行有组织的撰写和资料抢救,这一项工作,政府义不容辞。

  以笔者掌握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已将中国史诗学列为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各民族史诗学者承担起了这个历史重任。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都会拉响防空警报,在聆听防空警报的今天,我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诞生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诗之抗战篇”,一为填补空白,二为告慰在天之灵。

  (稿源:红网)

  (作者:伍里川)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