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世界对中国“十大误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2:19 人民网-江南时报

  在西方人眼中,社会主义中国似乎永远是神秘的。越是神秘就越有这种去了解、研究甚至试图诠释它的渴望。在诠释过程中,有些人,一般是带有西方主流强势价值观的人则经常会误读,尤其在中国的国际声望与日俱增的今天。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由来已久。这里所要探讨的2005年世界对中国的误读,其实也是建立在这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不了解又企图了解的长期误读的基础上的。其内容则主要关于国际社会,尤其是以超级大国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产生的种种担心和猜测。

  2005年,中国影响世界的事件众多。中俄联合军演、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等一系列事件都是中国国力逐日增强的一种必然表现,它势必对旧有的国际秩序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对国际既得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战。但对于神秘东方巨龙的这种苏醒,国际社会的部分人士却总将事情扩大化、泛政治化,最终都推到“中国威胁论”的核心中,甚至娱乐运动“超女”现象都被冠上“民主”的大帽,实在让人惊讶。我们想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独特文化、特殊国情的国家而言,旁观者未必清。我们知道,世界对中国的误读远远不止这10件。要消除这些误读,但丁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名言无济于事。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世界的质疑甚至敌意。我们无法消灭谣言,但我们相信“谣言止于智者”,中国会用自己的坦荡让更多人成为智者。

  李宇春与超级女声误读:“虽然用手机短信为选手投票带有很强的商业色彩,但这依然是一个有大量民众参与的选拔活动。李宇春,毋庸置疑,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受欢迎的竞选胜利者。”———英国《卫报》

  “‘超级女声’是以民主的方式运作。”“李宇春所拥有的,是态度、创意和颠覆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中性风格。”———美国《时代》周刊正读:作为2005年中国最火爆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成功的原因很多:零门槛“海选”、充满娱乐性和戏剧性的节目设置、与观众的充分互动,当然,还有李宇春等超人气选手的横空出世。可以说,在这档选秀节目里,喜欢娱乐的人们可以找到他们想看到的一切:青春、音乐、幽默、煽情……

  但是,在西方媒体眼中,他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毫不相关的词汇:民主。

  正如香港《信报》所指出的那样:“‘超级女声’最搞笑的一种说法是将‘超女’的票选称为民主的类比实验。”因为一部电话15票的投票规则决定了节目的商业本质。另外,在投票结束3个月后的超女南京演唱会上,粉丝们热情不减,从全国各地赶来为偶像的“毕业演出”助威———这显然是用“中国人参与民主的热情”无法解释的。

  而作为“超女”总冠军,李宇春在拥有了相当国际知名度的同时,显然也承受着同样的误读。

  现在,用Google搜索“LiYuChun”,可以找到112万个相关英文网页,但与这个名字关联的词汇,却多数是“竞选”、“叛逆”、“中性”和“颠覆”。

  在习惯于将中国的一切事物泛政治化的西方媒体的眼中,李宇春,这个热爱音乐、拥有良好修养和单纯梦想的中国大学生,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而这一切,与她本人毫不相关。至于《超级女声》,也就是《美国偶像》的一个成功翻版而已。误读指数:★★★★神六上天误读:“中国进入太空,加入了由立志探索宇宙的国家组成的精英俱乐部,也对美国构成了重大挑战,可能具有军事意义。”———路透社“中国的航天活动将引

  发类似上世纪60年代美苏竞争登月那样的太空竞赛,并可能使太空开发军事化。美国计划在2015年到2020年间再度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这其实显示,美国担忧在中国挑战下会失去太空霸主的地位。”———美国航天员安迪托马斯“中国利用我国的研究

  成果,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俄罗斯《独立报》正读:中国多次向世人昭示和平利用空间资源的坚强决心。中国发展航天技术,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国情来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太空奥秘,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造福人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立足于和平利用空间,最终目的是为人类造福。”对此,国际上也有认同之声。例如,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便否认了中国开发载人航天事业会增大军事威胁这一说法,他说:“这两件事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太空政策分析家戴维贝克也认为中国所关心的并不是与其他任何国家展开竞赛。

  中国还是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愿以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姿态来发展航天事业。胡世祥说:“人类共同的事业就应该共同承担。所以我们积极主张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大家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合作。”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也认为“实际上中国早已表明愿意与各国合作,包括美国……中国愿意合作,美国不应轻易拒绝”。

  还是华盛顿的世界太空和防御计划观察员约翰派克的评论透露出部分美国人的心态:“不爱冒险的美国决策者将不得不关注中国在太空竞赛中击败我们的可能性。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担心。我们是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也是惟一将人送上月球的国家。如果中国把人送上月球的话,就会压低我们的气焰。”误读指数:★★★★★中国军事触角延伸?误读:“中国有将其军事触角延伸到整个亚洲大陆的长期野心,未来的中国领导人在寻求外交优势、促进安全利益以及解决争端之时,可能更快地考虑诉诸武力或者采用高压方式。”———美国国防部2005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正读:这份报告的出台并非偶然。对中国军力的“误读”也绝非第一次,甚至并不仅仅在美国。日本早在今年初就出台了类似的报告,对中国军力以及中国军力对周边的“威胁”进行了极为夸张的描述。五角大楼这份报告出台后全球评论如潮而至,“中国威胁论”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美国鹰派制作的这份《中国军力报告》相呼应的还有,很多国家对8月中俄首次联合军演的猜测。这些猜测把主要以“反恐”为目的的“和平使命2005”的军演定义为中国大陆对台湾、日本和美国的一种军事威慑。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军力报告》自相矛盾、具有很大的主观武断,是在向世界推销的“中国威胁论”的一种隐性产品。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也认为美国人的这份报告“误导”世界。他说,该报告缺少地区“均衡军事势力”的信息,没谈美日,明显是故意夸大中国;其次,美国人拿到的中国军事数据肯定不准确;再次,中国幅员辽阔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力量。他还说,中国的军事开支只到美国的八分之一,远构不成威胁。毫无疑问,这样的“误读”也许本来就不是“误读”,而是有意为之。

  谈到中俄联合军演,这里头自然有中国和俄罗斯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但军演每年都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发生,与别的国家的联合军演也不足为奇。如果有人非要把它“放大”“误读”,只能说明这些人的心虚。误读指数:★★★★★协防马六甲

  误读:“一些分析家还说,(中国)的目标是扩展其在马六甲海峡的存在。马来西亚沿岸的这个瓶颈地带常有海盗出没,但它是中国60%以上的石油进口的航线。”———美国《洛杉矶时报》

  “印尼防长尤沃诺称,中国计划为维护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提供帮助,他对中国的提议没有更进一步的评述,但坚称印尼不欢迎外国军队进入海峡。”———美联社正读:今年9月,西方媒体盛传“中国表示愿意协助加强马六甲海峡安全”的报道,引发了海峡周边国家甚至是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猜忌。

  事实上,这纯粹是西方媒体引申报道的所谓“新闻”。印尼国防部长在含糊地表达“总的来说,所有经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有意帮助维护马六甲海峡航运的安全”后,美联社却首先作出了上面的报道,随后路透社也有类似报道跟进。这无疑在暗示中国要主动协防马六甲。

  其实,中国历来秉持的尊重别国主权的外交原则赢得了别人的信赖和国际声誉,而咄咄逼人的做法已被证明在东南亚的市场越来越少。在马六甲问题上继续维持低调,保持与有关国家积极和真诚合作的态度,是现实而且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

  而西方一些媒体这次释放的烟幕弹,一方面是有意干扰中国在东南亚和平崛起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为真正想在马六甲建立军事存在的大国制造口实。误读指数:★★★★★纪念“郑和下西洋”误读:“好战的中国辛巴德被重塑为好邻居……中国正在改写历史,试图淡化该国最著名的航海家的战斗经历。在南京,这位船队首领的铜像经过了改动,手中的长剑被换成了一卷世界地图。”———英国《独立报》正读:在西方一些媒体和人的眼中,中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有另一层的目的。他们说,郑和当时的舰队是最强的,郑和实际上是去征服别的国家而非中国所描述的“贸易和合作”的使者。向来对中国强大看不顺眼而爱好“浮想联翩”的这些西方人还认为,中国政府的这次浩大的纪念活动体现了其有重新在海上称霸的野心。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推崇儒教文化的汉族向来没有称霸以及侵略别国的野心,更别说飘洋过海去搞征服。即便明朝皇帝朱棣真有征服之野心,也断断不会派一个宦官来执行这个任务。如果非要撕开“和平、贸易”的漂亮外衣,最多有向西洋小国显显大明皇朝的“派”的虚荣心而已。至于,中国及海外华人社会为什么要在今年大张旗鼓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说得好:“现代人对郑和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和平全球化的强烈渴望。”法国《回声报》记者阿德里安孔博说:“郑和更像一位和平的使者,而不是探险家。他既不杀戮也不征服,也不刻意传播思想。他的船队所到之处,留下的是中国的石碑、雕刻、瓷器、古籍和年历,而不是殖民地。”他说,郑和甚至在非洲见了黑人,也不像白人征服者一样用先进的火炮把他们逼为奴隶,而是依然以礼相待。这才是对“郑和下西洋”的正读。误读指数:★★★★汇率不公导致失衡误读:由金属贸易集团、汽车集团、纺织集团等80多名行业成员组成的“健全美元联盟”指称中国政府“人为地维持人民币低汇率”,这种做法再不制止“将对全球贸易伙伴造成极大打击”。为此,该联盟曾计划讨论针对中国的“货币操纵”政策提起301条款案。欧盟财长称,“汇率不公平是导致贸易不平衡的关键”。正读:类似的关于人民币的误读还有很多,都围绕在汇率和贸易之间。但历史最能够说明问题。

  上世纪70年代之前,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一直维持360:1的水平。1971年,美国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于是逼迫日元升值。日本屈服,升值近17%。很不幸,尽管此后日元不断升值,但美国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并未出现任何改善的迹象。

  “欧元之父”罗伯特·A·蒙代尔2005年之前一直说:“人民币升值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国际收支平衡、全球经济稳定。但目前这些条件都不具备,而且银行不良贷款、国企改革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因此不可能放开汇率。”

  瑞典宜家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杜福延对媒体说,中国金融的稳定,特别是汇率的稳定,是吸引宜家公司对中国进行投资的主要宏观经济因素。因此,宜家坚决反对人民币贸然升值。

  2005年,格林斯潘以汇改符合中国自身利益为由,再次敦促中国放弃固定汇率制,格老甚至十分肯定地表示,他确信中国将很快进行汇改。但是他同时指出,即使人民币升值,也不会对缩小美国贸易逆差发挥大的作用。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表明了自己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负责的态度和决心:中国不想也不可能操纵人民币汇率牟利。误读指数:★★★中国纺织品国外倾销误读:2005年,有12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3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件增多,涉及金额上升约20%。今年,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势头特别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超过所有反倾销涉案金额的60%;美国则通过对贸易规则的修改增大中国的应对难度;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也占中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2005年,我国将可能第11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作为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补贴也开始被滥用。正读: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何亚非指出:“中美贸易逆差不能单纯从数字来看,还有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转移的原因,也有两国的经济性质所决定。中国已经为解决贸易逆差问题作出很多努力。”

  薄熙来进一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猛增,是长期以来各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施行“配额限制”的体制在2005年1月1日突然转向造成的,这和正常贸易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某种商品的出口量突然激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这种影响应该是可以预见的,而且经济界的许多人士都已经提前预告过。因此,它应该不会给任何国家带来“突然袭击”。误读指数:★★★★中海油竞购“怀敌意”误读:“美国不应该向‘心怀敌意的外国人’出售石油公司。”———美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乔巴顿“让中国获得一家重要

  的美国能源公司会产生严重的国家安全后果,因为中国建立石油储备的行为将使优尼科公司所产的原油不再能供应全球市场,这一收购交易将提高中国政府在对美国十分重要的一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主席理查德达马托正读:中海油对优尼科的竞购因为美国政治化的渲染而最终告吹。事实上,中国企业收购优尼科公司并不是想获得对美国的影响力,而是在设法使本国经济不会由于今后的油价上涨而受影响,这种做法没有错误。

  建立石油储备也是世界能源消费国家的通行做法,无可厚非。即便中国把优尼科公司的所有产量都输送给本国的消费者,也不意味着剥夺美国的一个石油来源,这也只是意味着中国在公开市场购买的石油会减少。

  中国并不想以控制石油生产来抬高油价。相反,如果中国获得了对优尼科公司的控制权,它会尽可能地增加石油产量,这会压低世界油价,因此也有助于美国。

  《亚洲时报在线》的一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最近油价上涨并将居高不下的可能性,能源在美国已经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通过求助于国会,雪佛龙公司成功地将优尼科问题变成一个战略问题。不难看出,利用政治炒作实际上成了中海油的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最终获得成功的商业手段。误读指数:★★★★★国际油价上涨的中国作用误读:“世界石油储备很少如现在这般引起世人关注。当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并没有什么变化,但中国石油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之相关的是世界油价的暴涨———却令人担忧:世界石油供应是否会出现危机?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石油储备的争夺将再起波澜。”———法国《费加罗报》

  “中国晃动着现金并以准入其巨大的市场为诱饵,向全球派出一批批的外交官、调查员和工程师,以解它对能源‘贪得无厌’之渴。”———美国《洛杉矶时报》正读:“为什么别国进口石油名正言顺,中国进口石油就被说成‘威胁’?”今年5月,主管能源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在一次会议上厉声回应西方媒体对中国进口原油掀起油价高涨和威胁世界石油供应的不实之辞。

  事实上,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相当复杂,这一点用油历史久于中国的西方国家再清楚不过了。世界原油的剩余生产能力、世界经济的增速、气候的变化、恐怖袭击、投机商的炒作等等都在影响国际油价。

  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只占到世界总量的6.31%,分别为美国和日本的23%和56%。更重要的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中国的能源(包括石油)自给率达到了94%,对外依存度仅为6%。更何况,中国也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同时是油价高涨的受害者。

  西方总是强调中国的原油进口,而弱化原油自产;看到中国原油的进口量放大,就认为中国整个能源的胃口大张。这种对中国有意无意的误读是否是出于别的目的呢?难怪也有人同情中国,俄《劳动报》撰文指出,新石油危机是由美国促成,利用油价急升,打压欧盟、遏制中国。中国明知亏本,也被迫跟进高价储油。美国石油专家甚至直言:“控制原油价格就等于控制了中国这台世界经济发动机的‘油箱’”。误读指数:★★★★北大排名亚洲第一误读: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公布的2005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上,我国的北京大学名列全球第15位,并且超过日本的东京大学而名列亚洲第一。

  权威的英国商业媒体《金融时报》2005年度全球MBA排行榜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居第22位,蝉联亚洲第一。正读: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的各项指标中,北京大学的得分点差距“极为悬殊”,在占总分比重最大的各国学者评价这一栏,北京大学单项高居第8位,但在科研论文被引用方面,北大的得分仅为0。一个在科研方面薄弱到如此地步的学校,被高高捧起,实在让人不知道怎么面对。

  不仅仅在学术方面北大面临诸多质疑之声,2005年,北大还有许多尴尬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北大教授在课堂上高呼“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一时舆论哗然;北大居于领先水平的学生自杀率;以及高考时提高女生分数线等等,居然都没有影响到北大的排名,也就出现了中国人对排名普遍怀疑、嗤之以鼻的现象。使得北大校长也要自己出面解释“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很大差距”。

  对于中国的大批大学来说,要达到世界一流先进水平还任重道远。前几年举国上下志气昂扬地准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些有资质的高校也拍胸脯做保证,准备于哪年哪月力争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但那至少都是10年20年之后的愿景,这次的“当事人”北京大学,计划也是在2015年实现目标。

  如果中国的北京大学已经能够问心无愧地坐在世界一流大学的第15位,真不知道,该校的学生为什么还拼了命的去美国那些排名远远落后的院校?

  关于《金融时报》中对中欧工商学院的排名分析,则更暴露出国外一些媒体对中国国情的不了解,片面在一个水平线上作笼统的比较。

  中国是个爱面子的民族。外国人说我们坏话时,反击如潮;说好话时一般就不言语了,哪怕有些好话不切实际。大学排名问题就是一例。

  著名学者方舟子认为:“从《泰晤士报》这几年的排名评比可以看出,这类评比有很强的主观性,很不可信,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就像是一个游戏,不必当真。”误读指数:★★★

  《江南时报》(2005年12月14日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