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河南大笔写辉煌(上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07:2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2005,河南实现了新跨越。

  2005,快速发展的河南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生机勃勃的中原大地处处写满辉煌。

  “十五”收官之年的2005年,我省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均超出预期,实现了经济规模

、经济效益的新跨越、新突破。

  河南:经济大省大步迈向经济强省

  2004年底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河南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提速的阶段。省委书记徐光春提出,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坚持宏观调控,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

  正是牢牢坚持“四个坚定不移”,河南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

  看,这些熠熠闪光的数字标注了河南在全国的坐标:

  据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3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以上;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国第3位,经济增长在全国竞相发展的格局中保持了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

  还有一个标志性的数字:全年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10000亿元,河南将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之后,全国第五个生产总值超万亿元大省。这表明,河南已跨入全国经济总量的第一方阵。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河南视察,看到河南城乡面貌一新,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正在全面展开,中原大地处处是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非常高兴,他明确要求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总书记的话,既是对河南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河南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农民:人逢喜事精神爽

  2005年,作为全国最大粮食主产区的河南,粮食生产又传捷报:全省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900亿斤。这是河南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向国家交上的一份满意答卷。

  农业的兴旺,让我省的食品工业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2月12日,中国工程院4位院士,对蓬勃发展、在全国占据大片市场的河南食品工业赞叹不已。到2005年,河南新增粮食加工能力400万吨、肉类加工能力60万吨,总能力分别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5.5%和11.8%。速冻食品和方便面、肉制品等产品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一。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各级党委、政府怀着对7000多万农民的深情,狠抓农民的增收。各项惠农、利农政策接连出台,广大农民喜事不断。

  2004年12月21日,省委书记徐光春郑重宣布:从2005年起,我省全免农业税。仅此一项,全省农民减负增收29亿元。

  此后,一个个有助农民增收的利好消息陆续传向中原的乡村田野。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支农资金持续增加,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原阳县太平镇雁李村贫困户张庆朋今年特别高兴:“8岁的闺女上小学免了80多元的学杂费和课本费,两亩地免了农业税60多元,良种补贴20元,困难户补助每月25元,还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看病也有照顾……”他说,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好事,这日子是越过越顺心!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下,发展劳务经济成为各地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教农民一技之长、降低进城务工门槛、改善和保障务工待遇,提供就业服务,这些做法鼓励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靠勤劳和智慧实现着“小康”梦想。今年,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550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到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林县建筑队”、“汝阳电子工”、“西华的哥”、“长垣防腐大军”,等等,优秀的河南人在全国打造出一批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工业大省: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从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传来:河南新兴的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这是省委、省政府基于对河南工业基础、发展态势和发展预期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在深入调研、深刻思考、正确把握和引领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出的准确结论。

  有力的“论据”印证着这一结论:

  河南的工业增加值远远超过了人们印象中的工业大省辽宁、湖北等,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的工业生态,犹如“茂密的森林”。双汇集团稳做全国食品工业的头把交椅;安钢、洛炼、金龙、神马、新飞、安玻、科迪等一大批优势“名牌”企业,驰名海内外。百户重点企业挑起了河南工业的大梁,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河南的方便面、饼干、速冻食品、肉制品、氧化铝、电解铝等一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加工、畜禽加工和铝工业基地。

  河南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将达到5家。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将突破9000亿元、利润突破500亿元、利税突破1000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3倍、2.8倍、2.4倍。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工业与农业相协调,我省成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基本确立。

  当人们还习惯于用“农业大省”来形容和定位河南时,一个发展迅猛、增势强劲、生龙活虎的工业大省悄然揭开了不再朦胧的面纱。

  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省委书记徐光春曾形象地把工业化比作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针对河南工业发展的实际,徐光春指出,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发展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和高端产品,延伸产业和产品链条,提升产品产业档次。省长李成玉一直关注着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并多次要求,要培育一批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着良好工业基础和较为完备工业体系的河南,继续牢牢抓住工业龙头,加力使劲,奋力探索工业兴省的新路子,正在步入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城市:风景这边独好

  近日,漫步郑东新区,只见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公园美景各异;CBD中央湖碧波荡漾,映衬着林立的高楼;河南艺术中心风韵初现……据称,郑东新区到年底人口聚集规模将达到10万。意大利格拉姆、德国麦德龙、北京万通、深圳万科、上海绿地、天津顺驰、浙江绿城、浙江中义、广东香江等地产界、物流界大亨抢滩入驻。郑东新区“三年出形象”的目标基本实现。

  郑东新区的建设是省会建设的精彩之笔,也是全省城镇化建设的缩影。

  中原崛起看郑州。让郑州昂起“龙头”,成为我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之一。郑州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加快城市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年底,郑州城镇化率可达到59%,生产总值占全省的六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如今的郑州,绿树成荫、道路宽阔、景色宜人,人们无不惊叹:“没想到郑州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

  中原城市群竞相发展,其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57%,整体发展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显现。洛阳新区目前已有34条道路竣工通车,并同步完成通讯、供电、供水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区内投资31.5亿元的一批骨干工业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初显轮廓。漯河市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成为全国第一个“中国食品名城”。开封、平顶山、安阳、许昌、南阳等城市也不甘落后,新区建设同样热火朝天。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力带动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不仅推动了城镇二、三产业的扩张,保持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农民进城,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了消费市场。

  现在,我省已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9个城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至1.5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到年底,我省的城镇化率将达到30.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基础建设:幸福你我他

  疾驶在河南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到过河南、途经中原的外省人都会感叹河南的巨大变化。“中原通,神州通”,“通衢河南”让南来北往的人们感受到了出行的便捷畅通。2005年,河南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912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2670公里,居全国第四位。高速公路路网主框架基本形成,18个省辖市全部通达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的发展,仅仅是河南快速发展的一个亮点。

  回眸2005年,人们常用“没有留下遗憾”来谈论基础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到11月底,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5.7亿元,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这些投资,办成了不少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

  值得称道的是,这种增长是在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的情况下实现的。

  电力建设进展迅速。全年新增电力装机450万千瓦,年底发电总装机超过2850万千瓦,居全国第四位。

  燕山水库、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及涡河治理等一大批水利项目的开工建设,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强筋壮骨”,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提高。

  21个重点社会事业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5亿元,人们看到,郑大、河大新校区陆续建成,新郑国际机场扩建、省艺术中心建设正在加快进行。医院病床增加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有了新设施,城市天然气管网更健全……各项投入都使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城乡群众:得实惠最多

  2005年,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今年5月,省委书记徐光春代表省委、省政府郑重向全省人民承诺:进一步解决好农业税全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农民就医难、群众饮水安全、村村通柏油路、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的救助、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外出务工人员中党的建设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如今,这十件实事已件件落实,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广为受益。

  在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资助面和投入资金的总额均为全国之首;480万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危房和110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提前完成,全省七分之一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三级疾病预防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63个县(市)的贫困农民享受“低保”。

  在城镇,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3.3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1.9万人,“4050”人员有14万人重新上岗。城镇就业再就业全年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

  “用发展来赢得尊重,用发展来赢得美名,用发展来赢得幸福。”省委书记徐光春的殷切寄语,全省干部群众正在躬身践行,也是河南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必然要求。

  2005年,是辉煌灿烂的一年;2005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它必将在河南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②7

  □本报记者李晓玮朱殿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