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管药价的都喊买不到降价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0:4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本报关于降价药的系列调查报道,披露了10月10日国家第17次药品降价涉及的22个大种类的400余种规格的抗生素药品,仅两月就大部分从医院消失的惊人事实,以及由此揭开的降价药出局内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昨日,四川省物价局相关部门表态,明确表示导致药价“空降”原因复杂。

  谈降价药消失现象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四川省物价局工交处长王行处长是四川省所有药品价格最直接的管理人,记者走进其办公室,本报关于“降价药”的报道正摆在他整洁的办公桌上。

  “我想买扑热息痛,但都买不到了。”王处长无奈地苦笑着说。他刚参加国家发改委关于新一轮药品降价的会议回到成都,正为新的药品降价事宜忙碌。“早在第17次降价前,我就给国务院写信,反映降价可能导致降价药很快消失,现在都应验了。”

  王处长认为,降价药消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医疗保障、财政支出、价格制度甚至是司法一系列的问题。

  “国家对医疗机构补助有限,医疗机构只能用药养医补充收入(药品加价销售)。我们地方财政开支的惯例是能放手就放手,医院只能更加依赖药品,形成恶性循环,该财政补贴的部分以药品的形式转嫁到患者头上。”

  “ 另一个问题是医生收受红包,医生按月收回扣成了一个普遍现象。”王处长称,根据他的了解,一些好医院的医生每月收取的药品回扣达八九千元,仅凭回扣就年收入过10万。王处长介绍,降价药消失是医院、医生为利益驱动的必然选择。

  谈药价虚高现象

  掌握准确成本有困难

  此前,卫生行政部门指责物价部门定价虚高,导致医院一系列的“吃”药弊端始终不违反国家的物价政策。王处长则认为,卫生部门对药品去留等掌控权大到失控。

  工交处的工作人员介绍,医保药品由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定价,非医保类产品价格由药厂所在省物价局定价。药品定价的程序是厂方提出报价,经物价部门审核,调查生产成本,确定在医院、药房等终端的销售价格,最后才能上市销售。

  一支阿奇霉素针剂厂价2元,经过物价部门审核之后,最后在医院却卖45元。“四川省物价局是否能在定价时就拦截类似的虚高部分?”

  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处长称,药厂不直接面对物价部门,出面申报价格的是医药公司,物价部门要掌握厂家准确的成本有困难。他称,造成定价虚高的另一个因素是人力不足。他的例子是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药品处只有3个人,而需要面对的产品种类却数不胜数。

  一种药品价格降了,新的同类药品很快继续高价申报,替代降价药。王处长认为这有专利成本的因素。比如,同一种化学名的药品,因释放技术不同,价格就不同。他承认药厂换包装、剂型对抗国家的降价政策,但否认物价部门在对药品价格的核准过程中缺乏基本的专业和行业的知识。

  一点“杂音”

  熟悉药品价格申报过程的医药代表李某并不认同王处长的解释。他称,根据医药市场的惯例,从管理部门到终端销售,涉药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利益链条上的一串“蚂蚱”。主管部门是否进行了认真的监管?首先需要甄别清楚这些部门和个人是否是其中的一只“蚂蚱”。问题是,谁来甄别?

  药价“空降”

  有地方保护因素

  “药品降价=消失,这里面还有地方政府的利益链条。”一位医疗专家如是说。以最近的药品降价为例,阿奇霉素某剂型已经降到14.5元/盒,但同步公布的另一厂家的同一化学名药品价格是70多元。在此次药品降价中,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单独定价企业以及“原研制”药品的数字达到80个。这些“新”药的技术含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但一颗几分钱的扑尔敏到1元一颗的息斯敏到80多元的某抗过敏药的涨价案例,就一年比一年多。

  他认为,这些是地方政府在引资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在引进时,一个药厂投资方提出的优惠条件往往是单独定价权。在同类产品降价时,他们可以换一个新名字重新定价。其单独定价的优惠“政策”保证了其高价位,也保证了医院、医生、医药代表的分配。他介绍,早在1998年第一次药品降价时这些问题就被提及,但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原因是药品流通没有地域壁垒。这些厂挣的是全国患者的钱,获利的除了厂家,地方政府也可以从中获得高额税收、解决地方就业等一系列好处。

  药价虚高深层原因:

  医患信息不对等

  说起药价“空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就“毛”了。他从亲人住院开始“控诉”:“从入院开始就严重地不对等。比如,患者入院就必须交钱,离开才结账。还没有享受到服务,患者就已经失去了主动权,何况药品的选择权?”

  四川大学教授张小元比喻现在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制度像是“让一个饿慌了的人守着一堆馒头,并告诫他,别动。最后,馒头被动了,动馒头的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下次,继续让他守馒头。”他说,我们的医疗、社会保障、价格等一系列制度设计本身有问题。

  “药品中的利益链条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医生、管理者与患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等。”降价药消失后,药厂换了包装继续高价销售,医药代表知道、医生知道,而病人永远不知道。

  解决“空降”办法:让专家对抗专家

  张小元教授说,以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制度为例,患者不需要就买单问题面对医院,谁买单?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怎样防止被医院“抢劫”?他们的雇员中有大批专家。医生的治疗方案、过程、使用的药品,都需要保险公司的医疗专家最后把关。“专家对抗专家,商人对抗商人,两种力量达到平衡。”现在我们的医疗市场,没有平衡各方力量的商人和专家,各级职能部门对医生的监管是“职业道德”教育,但如果他们已经感觉不到羞耻了呢?本报记者 龙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